天天看点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作者:我是吴玫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位于上海中心52楼的朵云书院旗舰店

“朵云”,所指是朵云书院。“思南”的全称,则是思南文学之家。

可以地理位置来解释文章的标题。

到目前为止,上海冠名“朵云”的书院总共有三家,一家是位于浦东上海中心52层的旗舰店,一家是在松江的广富林遗址朵云书院,一家是跻身市中心长乐路上的戏剧店。也在市中心皋兰路上的诗歌店则隶属思南书局的麾下。如果,将浦东的旗舰店和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店说成是思南文学之家的左邻右舍有点勉强的话,那么,门牌号码为复兴中路505号的思南文学之家就千真万确地矗立在了诗歌店和戏剧店之间。

假如以这个标题来总结我于2021年参与过的阅读活动,也是恰切的。在这一年里为了那些我所热衷的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我虽然到过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图书馆和大隐书局、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和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店和上海古籍书店,等等,但我签到最多的,还是“朵云”和“思南”。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小而美的诗歌店

曾经,我是一个话剧迷。遥想当年,我狂热地追看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话剧,而当年的话剧,也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像在长征剧场演出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在瑞金剧场演出的《吝啬鬼》、在上海戏剧学院剧场演出的《物理学家》、在解放剧场演出的《留守女士》,等等,都成了我记忆中的珍藏。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话剧被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影视剧挤到了边缘地带。等到话剧重新登堂入室,我发现它已经不是我喜欢的样子,所以,不看话剧已有经年。2021年4月10日下午,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了一场活动,“《尘埃落定》:从文学到话剧,如何用诗意再现历史”。我是为了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去的活动现场,嘉宾们让我在进一步认识了《尘埃落定》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可能误解了上海的话剧舞台。倾听他们声情并茂地述说将《尘埃落定》由小说改编成话剧的过程,我当即决定第二天下午还去“朵云“戏剧店,因为一场主题为“我们与戏剧的距离”的活动,会在那里开启。

4月11日下午,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先生领衔的“我们与戏剧的距离”,彻底扭转了我对上海话剧舞台的态度,所以,打那以后我又开始进进出出演出话剧的剧场。有意思的是,像是为了奖励我重新爱上了话剧,“朵云”戏剧店2021年的最后一场活动又是关于戏剧的,名曰“俄罗斯作品的舞台呈现——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两百周年特别活动”。我当然不想辜负“朵云”的美意,冒着姗姗来迟却特别寒冷的冬日,不知道是2021年的第几次,又去了“朵云”戏剧店。由上海大剧院首任艺术总监钱世锦先生和复旦大学俄语系副教授李新梅老师共同担纲嘉宾的这一场活动,其实是为了与我们一起畅想将于2022年6月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能将《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妈妈咪娅》等著名音乐剧引入上海,钱世锦先生功不可没,而他这样年龄的文学爱好者,又对俄罗斯文学情有独钟,尽管如此,钱先生也难以揣测《卡拉马佐夫兄弟》变成音乐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已经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掰开揉碎变成自己思想一部分的李新梅老师,又会怎样预测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呢?哪晓得,太熟悉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后,李新梅老师比钱世锦先生更加谨慎。于是,“朵云”戏剧店2021年的最后一场活动,竟然是以一个大悬念为句号的。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长乐路上的朵云书院戏剧店

其实,“朵云”戏剧店的每一场活动,都能在参与者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关于日本作家堀辰雄的小说《起风了·菜穗子》那场活动,让我想起了由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风雪黄昏》带给我的感动;加拿大文学女王、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疯癫亚当三部曲》中文简体字版的首发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学的警世作用……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夏天在那里看的一场电影,一部根据爱尔兰作家科雷·巴雷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格兰贝的年轻人》,灰暗的天空、破败的街区、戾气十足的人们“联手”造成的男主角的青春期疼痛,看得我久久不能释怀,所谓艺术魅力,大概就指这种效果吧。

2021年的“朵云”戏剧店,给了我不少难忘的瞬间!一样留有我行踪的“朵云”旗舰店和思南文学之家,也从来没有辜负过我。

“上海之巅读书会:写小说的年轻人在想什么”,让我看到了周嘉宁、王占黑等一批年轻作家正在试图用自己的记录为未来的上海留下她们在此时此刻看到的上海。

上海图书馆资深碑帖专家仲威先生的精彩演讲,则用“板凳要做十年冷”练就的功夫,为听讲者构筑起了2个小时的高空“金匮石室”。

小说家赵松和诗人胡桑,是那么热切又急迫地要与读者分享作为“短经典”的忠实读者,他们从上海九久读书人出版的90本世界上最棒的短篇小说集所得到的阅读快乐。

以刘铮先生的新书《既有集》发布会为名的那场活动,则让到场的读者在愉快的气氛中见识了文学批评家们的可爱之处。

……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朵云书院旗舰店的景观长廊

在“朵云”和“思南”的一场场活动中获得真知灼见之外,我还收获了一次次感动。一位年过古稀的许先生,是思南文学之家的忠实粉丝。自2014年2月起,思南文学之家的思南读书会已经举办了381期,许先生几乎一场不落地参加了。已经退休的许先生也喜欢旅游,为了不错过思南读书会,许先生会尽量避免星期六下午不在上海。那一次,回沪的飞机是星期六上午抵达虹桥机场的,下了飞机后许先生索性拖着行李箱直奔复兴中路505号。

这一道上海风景线——“朵云”之间是“思南”

朵云书院广富林遗址店

电影《爱情神话》正在全国各地热映。一位90后山西籍小姑娘编剧和导演的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小成本艺术片,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波又一波好评。我在影片公映后第一时间观看了此片,也喜欢得线上线下地将这部沪语电影推荐给我的那些全国各地的好友们。只在上海生活了6年的小姑娘,占尽了“隔岸观火”的优势,将我们这些久居其间而变得无感的上海风情,以涓滴细流表述得情真意切。是的,影片的重要场景永康路非常上海,影片的主要角色李小姐、格罗瑞亚、蓓蓓、老白和老乌都是非常上海的男人和女人。然而,就像上海女人不可能都像《爱情神话》中的三位女主角那样个个婚姻失败一样,将上海银幕化得如此真切的这部电影,也只能“照录”上海市民真实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层面。君不见,只要是读书活动,无论是在浦东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松江广富林遗址朵云书院,还是朵云书院戏剧店和朵云书院诗歌店,更不要说有着更强号召力的思南文学之家的读书会,总能招募来足够多的忠实听众——我想说的是,“朵云”和“思南”里那些随讲台上的嘉宾同欢乐共悲伤的阅读爱好者,也是上海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