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下,诞生了很多惨无人道的酷刑。很多酷刑光听着名字就是让人不寒而栗,比如说凌迟、剥皮、车裂等等。当然这些酷刑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的使用,除非是犯了重罪,比如说造反的罪犯,还有在民间传播谣言的巫师等等。在众多的酷刑中,还有一个最为特殊的酷刑,就是流放。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所谓的流放就是将犯人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起源于很早,在远古以便曾有类似的案例出现,不过一直到秦汉时期才逐渐的形成了体系化。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曾记载:“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

不过到了南北朝之后才开始进入到了五刑体系之一,这五刑体系就是笞、杖、徒、流、死。而其中“流刑”便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流刑相对于死刑来说是一种更为宽容的刑罚。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更是自诩为一种仁慈的刑罚。《大清律例·名例律上》更是如此的记载:“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的信奉家主主义。对于儿孙满堂,团圆团聚是根植于内心的渴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旦遭到了流放就会被认定为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一般来说流放便意味着要客死他乡,甚至于很多人连尸骨都回不来。所谓生离死别,莫非如是。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除此之外,流放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所谓流放,就是押解犯人到边境苦寒之地。比如说在清朝《五军道里表》中便记载了流放的4个等级,分为了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

犯人必须在一个月内启程,由两名官差进行押送。并且规定判处流刑的犯人必须要日行50里,也就是说4000里的地方80天就要到达。如果是流放到极边和烟瘴之地的人基本很少有人能够走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在所路过的地方样来说都会经过原始森林,经常就要和豺狼虎豹打交道。《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啊,被流放者的伙食也极差。天天赶路,还吃到吃不饱。不累死也得饿死了。而且为了保证流放者不能逃跑,还会在他们脖子上套笨重的木质枷锁。

在清朝流放“宁古塔”就是能经历到以上说的所有因素,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路途中还有很多危险,比如说遇到了盗匪被抓取当奴隶,还有豺狼野豹等等。

清朝死刑犯为何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流放去宁古塔?原因其实很简单

《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如果是京城的犯人一路走到宁古塔,便要途径七八千里,光走路就要走半年。这谁受得了?在清朝时,很多人一听到是被发配到宁古塔,有点自知之明的干脆就提前自杀了。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犯了刑罚的官员,宁愿被斩首都不愿流放到宁古塔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