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满清在建立清朝统治中原之后,继续沿用明朝时期积累下来的政治成果,其中就包括“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现象,这种关系所维持的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低姿态的礼仪关系。作为宗主国有义务保护各属国,也有权力干预其内政外交。而作为属国要向清廷请封并朝贡,接受这种内政外交的干涉,虽然这种干涉非常少,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各自都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关系。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清朝自乾隆年间《大清会典》之后,在各类档案当中就把缅甸作为朝贡国,然而缅甸却从未把自己当作清朝的朝贡国。即使乾隆末年,与缅甸关系正常化,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按照“十年一贡”节奏进行互访,但是依然不是实质上的朝贡关系,而是清朝自己单方面认可的朝贡关系。在缅王看来每隔十年,与清廷之间十年互派使节,是一种互访平等的关系。

清朝和缅甸友好关系的建立

缅甸是进入清朝朝贡体系是最晚的一个,而且交往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虽然清朝在早期曾经派军人进入缅甸追剿明朝的官吏,等到再次进入缅甸,已经是100多年后的乾隆年间。这个时候的缅甸处于东吁王朝时期,也是缅甸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此时不但统一全缅甸,而且不断对外扩张。也是由于连年征战,导致农业破坏严重,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而且宫廷内部也不断发生王位争夺的战斗。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这时候在清朝与缅甸边境开采银矿的茂隆银厂,其中一个长民向当时的缅甸建议:“谋说缅酋莽达拉遣使入贡”,以纳贡的形式,取得当时清朝的帮助。这一次的朝贡先抵达茂隆银厂,等到乾隆皇帝批准之后,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进京。当时乾隆皇帝对于进京的人员进行了规定,所有人员不得超过100人,进北京的只允许20人,使团于六月份进入北京,乾隆皇帝对使节进行赏赐。

按照当时的惯例,乾隆皇帝还对缅甸国王,王妃、使节等进行了赏赐,随后要求12月份之前出境。然而这波使团还没有回国,其首都就被来自南方的一支军队给攻破了,此时东吁集团覆灭。东吁王朝覆灭之后,缅族木梳村落首领雍籍牙揭竿而起,成功击败了孟族军队,并成立了贡榜王朝。新建立的贡榜王朝并没有接受清朝对缅甸的朝贡制度。于是刚刚建立起来的关系,便中断了。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清朝同缅甸四年战争

贡榜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就采取了积极的军事扩张政策,连年对外征战,乾隆二十三年,贡榜王朝攻占了缅甸北部的木邦,从此开始不断骚扰清朝云南边境。乾隆三十年,缅甸军以追捕叛军为由,进入云南车里九龙江、橄榄坝一带,并占据车里土城。随后云贵总督刘藻,接到缅兵入侵车里的急报,立即下令调兵围剿,随后刘藻率军进入缅甸境内,标志着清缅战争全面爆发。

乾隆在接到刘藻关于调兵剿除入境缅军奏报之后,下令藻“必当穷力追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徼肃清”,乾隆命令刘藻全面剿除入境的缅军,战争全面升级。令清朝始料未及的是,清缅战争居然耗时4年,在这4年时间里,清军3次换掉统帅,但是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这次战争当中,云贵总督刘藻因为指挥不力,被乾隆皇帝下令交给刑部定罪,随后伊犁将军明瑞调任云贵总督。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然而明瑞孤军深入缅甸境内,最终兵败身亡,乾隆又令大学士傅恒,前往缅甸。战争从乾隆三十年一直持续到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在缅甸久攻不下,于十一月份在缅甸老官屯签订停战协议,清缅战争结束。《老官屯协议》并不是一份统一文本的协议,清朝和缅甸双方对于协议的内容有严重的分歧,这也促使了后来的清缅矛盾以及清朝同英国的矛盾。

清缅战争结束之后,清军统帅傅恒曾向乾隆皇帝奏报中描述,“令其具表求降,送出内地被留之人,其投诚土司嗣后不得侵扰。”曾经代表清朝同缅甸谈判的哈国兴,则表示其谈判要求是:“你们须照古礼进表进贡,永不许犯我边境,所有留在你们那里的人都要送出来,就要这三件事情。”也就是说要求的内容是:缅甸要纳贡,并且送回清朝兵民,并且永不侵犯边境。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存在争议的《老官屯协议》

但是缅甸方面的《老官屯协议》内容却有非常大的差异,其内容大致为:在缅甸境内的贡榜王朝享受前东吁王朝的权利,两个国家应该是和平与平等的友谊关系,同时两个国家要开通商贸,并且两个国家君主与官员要每隔十年互相以书信形式表示敬意。可以看出和清朝的协议内容有很大的出入,一方面要求享受之前的待遇,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平等关系,而且要求重开边境贸易等,显然双方在协议内容上有巨大的分歧。

为何中缅双方在《老官屯协议》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主要因为这次协议的签订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文本,而只是双方将领临时停战协议。这一类的协议不具备条约性质,内容和语言上不会得到对方同意,双方的协议只是前线指挥官向后方汇报的一个文本。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正是由于双方在协议上存在巨大差异,清缅战争结束之后,两国的关系并没有改善,而是形成了20多年的对峙局面。清朝方面一直等待着缅甸前来纳贡,并且送回被擒的民兵,而等来的却是缅甸方面要求开放边境进行贸易的书信。对于缅甸提出的要求,乾隆皇帝当然严令拒绝。乾隆皇帝还要求军机大臣代副将军阿桂和云贵总督彰宝编写檄谕,斥责缅甸方面的爽约行为,但是送檄谕的使者却遭到缅甸的扣留,导致清朝与缅甸的局势再度紧张。

真实的朝贡

等到乾隆五十三年,清朝同贡榜王朝的关系才慢慢改善,起因是缅王孟陨派遣使团,携带贡品到达云南顺宁府请贡,乾隆皇帝接到云贵总督奏报之后,立即下令云贵总督派人接使节到热河接见。云贵总督接旨之后,护送100余人的使团,从大理到热河,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待了使团一行,这标志着缅甸与清朝邦交正常化的开始。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贡榜王朝为何突然派出使节呢?据缅甸方面的记载是,清朝首先派使节访问缅甸,缅甸方面此次是回访。对于此事,清宫档案未见记载,而地方文献当中却有记载,当时檀萃编撰的《厂记》中记载,“闻缅酋有内附意,乃委托耿马土司罕朝瑗招致缅王人贡。时有永昌拔贡陈令宪客于耿马,罕朝瑗乃委陈令宪出使缅甸。于是,缅王遣使随之来耿马。”可见促成这次缅甸方面入贡,是顺宁知府所为。

乾隆五十五年,缅甸方面再次派出使节朝贡,此时任务有两项,其一是为乾隆皇帝贺寿,另一方面请乾隆皇帝给缅王赏赐封号。乾隆在热河接见了使节,并且封孟陨为缅甸国王。至此清朝完成了对缅甸的朝贡制度,以及对缅王的敕封。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随后清朝同缅甸关系正常化,双方持续了近百年的友好关系,期间缅甸一共14次派遣使节朝贡,而档案文献记载,却有很大的差异。缅甸方面记载,每隔十年,清朝要先派遣使团访问缅甸,随后缅甸派遣使团访问清廷。这次的罗生门事件始作俑者是云南地方官员,无论是乾隆年间的吴尚贤、陈令宪、永慧还是同治时期的杨廷瑞,光绪年间的李珍国等,都是云南地方派出来的。

这些代表团任务一方面是颁发诏书,另一方面就是招缅甸方面入贡,这些都是云贵督抚转交的。访问的缅甸的使团为什么是云南地方派出,而不是清朝直接派出呢?其实重要的原因还是清朝的朝贡制度规定,各朝贡国与地方督府是平行往来。比如闽浙督抚负责琉球、苏禄,两广督抚负责暹罗、越南,云贵督抚对应缅甸、南掌。

为什么清朝愿意被骗100多年,相信缅甸是自己的藩属国?

缅甸方面虽然发现代表团是云南地方派出的,但是他们依然认为这是清朝皇帝派出的,所以他们也很快回访,并认为这是两国之间的互访行为。这就是两国的真实往来历史,也是缅甸向清朝朝贡的真相。那么这一谎言是什么时候被揭穿的呢?

1885年英国和缅甸爆发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很快占领了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获了当时国王锡袍。随后1886年1月1日,英国宣布缅甸作为其殖民地,划归印度管辖,至此贡榜王朝覆灭,整个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清朝提出缅甸要向清朝进行朝贡,英国认为并没有先例,根据当时缅甸史料的记载,并不存在朝贡属国关系,至此,这个100多年的谎言被戳破。

关于清朝同缅甸这次朝贡的谎言,是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维护周边关系的以及秩序的重要内容。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而是一种松散的,形式主义的礼仪关系。在宗藩体制之下,清朝除了获得大国的声威之外,单纯从物质利益上来说,实际收获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追求大国的威严感和满足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