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1946年3月20日,雨后初晴。南京近郊岱山山脚下,一个年约五十、头发花白的人,正抱着个人形的白布包裹,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

在公路边,停着不少小轿车,但车上的人都拒绝让这个人和他的包裹上车,他只能一脸悲愤地拦下一辆卡车,抱着包裹爬上卡车后货舱,返回南京。

此人是一名军统特务,名叫贾金南。他怀里抱着的,是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尸体。

贾金南是个“老资格”特务,但他既不是什么“八大金刚”、“四大杀手”,也不是大权在握、运筹帷幄的长官。在军统系统里,贾金南名声并不显赫,很多人甚至对他没什么太多印象,他身上最显眼的标签是——“戴笠最信任的人”。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戴笠,字“雨农”

贾金南是南京人,比戴笠还年长一些。

在戴笠刚刚开始做情报工作、甚至复兴社都还没成立的时候,贾金南就已经追随在他身边了。国民党特务工作刚开始布局的时候,戴笠和郑介民两人同时受命于蒋介石。二人都对蒋负责,同时开展情报工作。不过,这时他们搜集情报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军队内部,目的是为了帮助蒋介石掌握和控制不同的“山头”。

此时的戴笠并不像日后那样一手遮天,在和郑介民的竞争中,他甚至还更被动一些。虽然他和郑介民各自分工不同、工作特点不同、负责的方向也不同,但毕竟都是搞情报,因此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竞争关系。

此时的戴笠从资历、文化水平、甚至工作能力上都略逊于黄埔二期毕业、深受蒋介石信任的郑介民,他还处在发迹前的“潜伏期”,而此时,贾金南就已经是他的助手。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郑介民

等到了“特务处”成立时,军统的雏形已经形成。这时领导班子一共三个人:戴笠、郑介民和唐纵。他们的第一个兵、也就是第一个加入的普通组员,还是贾金南。

从那时起,一直到戴笠身亡,贾金南一直追随戴笠左右。他是在戴笠身边时间最久、陪伴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戴笠“须臾都离不开”的人。

贾金南性格憨厚、老实,由于长年累月和戴笠相处,他不但对戴笠的生活起居、作息习惯都了如指掌,而且也和戴笠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是上下级、也是亲密的朋友。

贾金南对戴笠忠心耿耿,他虽是特务,但更像戴笠的一个贴身仆人、司机、厨师或者是警卫副官。

他显得很普通,也并没有像其他那些大特务们那样,做过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如果没有贾金南,戴笠恐怕是“寸步难行”。

戴笠身为军统局局长,树敌很多,他每次在外就餐,都是贾金南负责采购、烹饪和品尝;贾金南会开车,一直是戴笠的贴身司机。关键时刻,戴笠最信任的人就是贾金南。这种常年积累下来的信任,换另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唐纵

戴笠在贾金南面前,有时候很随性,甚至有点肆意,而且丝毫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为此还差点闹出人命。

有一次,戴笠不知道因为什么,陷入了狂怒和暴躁中,对贾金南大打出手。直到打得贾金南头破血流还不停手,这让当时在场的毛人凤都无法控制。幸亏戴笠的母亲这时恰好住在南京,毛人凤立刻飞奔出去,请来了戴老夫人救场,戴笠这才停手作罢。

此时,贾金南已经被戴笠打了个半死,老夫人再晚到一步,真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事来。

后来很多人回忆,戴笠的性格并非像我们对特务的想象那样,阴鸷而寡言。相反,大多数时候他显得比较随和、克制,但也有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的时候。有时候,越是在亲近的人面前,戴笠越显得“眼里容不下沙子”,再加上他的夫人常年住在乡下,因此很多坏情绪他往往都发泄在了贾金南的身上。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戴笠和戴母

贾金南不仅在生活起居上照顾戴笠,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懂戴笠。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替戴笠挡驾,也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悄悄退出屋外。这份默契也是他二人之间长年磨合的结果。而对于自己偶发的坏脾气,戴笠在贾金南面前,甚至可以放下身段,主动道歉。

有一次,戴笠又对贾金南情绪大爆发,破口大骂、拳脚交加。但这一次,贾金南也崩溃了。他嚎啕大哭,而且当场向戴笠提出要辞职回家。看着贾金南已经斑白的两鬓,平时威风凛凛的戴笠也收敛起坏脾气,不但反过来安抚贾金南,还向他不停道歉,加以挽留。

这一幕如果发生在军统其他特务身上,是很难想象的。我们也正是从这些不那么脸谱化的细节中,看到了一点儿正常“人”的交流,显得更真实、接地气。此外,戴笠平时对贾金南的家人也照顾有加,对他们和颜悦色,从来不摆架子。

戴笠和贾金南这种亦仆亦友的关系,其实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而在戴笠死后,贾金南的表现也更像一个中国传统的家仆,有情有义、忠心不改。

1946年3月,贾金南本应跟戴笠搭乘同一架飞机从北平飞往青岛,但这次,戴笠命他乘坐另一架飞机,押运一批军统从北平收缴的贵重物品。贾金南因此逃过一劫。

坠机后,蒋介石下了一个“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命令,大批军警宪兵开始搜索飞机残骸。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坠机现场

贾金南得知戴笠可能坠机身亡时,先是发愣,接着躲到一边不停地抽烟,但其实他平时根本不会抽;在确认飞机失事后,他赶到坠机现场,面对惨状他一边流泪,一边疯了似地寻找戴笠的遗体。

由于坠机造成大火,遇难人员都被烧成一截截的“黑炭”,根本无法辨认。贾金南知道戴笠左边臼齿镶了六颗金牙,于是开始一具一具的检查尸体,但翻遍所有尸体,仍旧没有找到戴笠。

正当贾金南感到疲惫和失望时,大批军统人员也赶到了。他们和雇佣的农民一起,扩大搜索范围,把散落在附近的一共十三具尸体逐一找到。最后,经过贾金南仔细辨认,那具从“困雨沟”里找到的尸体,正是戴笠。

戴笠字“雨农”,死后坠落在“困雨沟”,不得不让人感慨这冥冥之中的天意。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戴笠死后,蒋介石马上对军统机构进行了大规模裁撤

此时,戴笠的尸体已经失去小腿和右手,眼看曾经叱咤风云的军统局长落得如此下场,在场的人都感到了心寒和震撼。贾金南用搜索人员带来的白布,仔细地把戴笠的尸体一层层地包裹好,而后抱着在泥泞难行的山路上朝山下走去。

当天,来岱山坠机现场的军统大小头目有很多,他们的小汽车也都停在山下,但竟没有一人愿意让贾金南抱着戴笠的尸体上车。

不得已搭乘卡车回到南京的贾金南,碰到刚从重庆赶来的沈醉时,心里的所有怨恨和委屈全涌了上来,他嚎啕大哭着说:“沈处长,平时他们那么尊重戴先生,如今先生尸骨未寒,他们连车都不让上啊。”

沈醉也被说得眼睛泛红,他宽慰贾金南说“人在人情在,人走万事空,想开些吧。”

戴笠痛殴贴身副官,又放下身段向其道歉,只因离开此人后寸步难行

戴笠葬礼

我之所以对贾金南这个小人物产生兴趣,是因为在搜集军统局资料时发现,这个人是个不像特务的“特务”、一个时代裹挟下的悲剧人物。

作为小人物,他在历史中留下的只言片语,恰恰是因为那个带给自己悲剧命运的“戴笠”,我此时此刻的行文,不也恰恰是因戴笠而起?

遍寻资料,关于“贾金南”的信息少得可怜,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找到,戴笠死后贾金南的具体去向也是个谜。唯一能查到的是,他在1949年在天津被捕入狱。可以想象,以“军统特务”、“戴笠亲信”的身份,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命运。

我们也可以猜想,在大厦崩溃的那一刻,失去靠山的他也许根本无法弄到让全家去台湾的船票,只能辗转躲藏在遥远的北方,而且也依旧难逃法网。

大时代下,每一个普通人都是一粒卑微的尘埃。他在人生最好的阶段陪伴了一个风云人物,仅此而已。(全文完)

几袋面粉“换”回北平地下党平委书记:1948年的一次真实营救

国民党军长夫人收到我军劝降信,当面撕毁。北平地下党:可以理解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