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马斯克,一个已经被很多人神化的名字,各种理想主义色彩加身,但他可决不是一朵善良的白莲花,恰恰相反,在他各种理想主义的动作下,隐藏了很多并不好明说的动作。

12月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照会,表示美国星链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危险,中国空间站不得不采取紧急避碰措施。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昨天,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郑重回应,要求美方尊重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外空国际体系。

一直看小镇文章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小镇是一向非常警惕马斯克以及他创建的一系列公司。

比如特斯拉设计问题导致的刹车失灵,比如特斯拉车载雷达等对中国路面信息采集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等等,到现在特斯拉仍然没有将采集自中国的数据完全留在中国。

正是因为种种安全问题,所以国内很多政府机关、军队以及涉密单位,已经严格禁止特斯拉汽车进入,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现在马斯克的星链同样是一个看上去民用,实则具备很强的军用性质的系统。

追捧马斯克的人实在太多了,即使在中国发出照会后,仍然有很多人为马斯克辩护,说什么这两个卫星属于正常的变轨,真是何其荒谬。

第一:这两颗卫星绝不是正常行为

在太空,燃料是非常宝贵的,以星链卫星消耗品的性质,就算美国人确实航天技术先进、成本压得非常好,但也绝不可能带太多燃料。

星链卫星发射后,确实会在300多公里的高度全部释放,然后分多批次逐步爬升到500到1200公里的正常轨道,由于星链卫星推力很小,确实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整个爬升大概需要50天左右时间,所有同批次卫星大概需要3-4个月完成。在排队等待爬升的时候,就会看到一连串的卫星成一条线飞过天空。

有的人就拿这种持续缓慢的爬升说事,说这两颗靠近中国太空站的星链卫星其实是在正常的爬升中,真是何其荒谬?

确实,星链-2305卫星一直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看上去确实符合星链卫星从300公里等待,然后缓慢提升的规律。

但是时间点完全不对,这颗卫星早在今年5月24日就发射了,而靠近的时间点是10月21日,差了整整5个月,按照正常无论如何早就应该入轨了,而不是5个月后仍然在400公里以下的高度。

还有的人拿着星链-1095最终坠毁,说是可能是坠毁过程中“无意间”侵入了天宫空间站的轨道,这就更荒谬了。

星链-1095是2020年1月才发射的,星链卫星确实寿命短,也就5年,但是我们总不能太瞧不起美国太空技术吧,短短1年多就坏了?坠毁了?

更何况,还有两大疑点:

一是星链-1095在2020年1月发射后,经过3个月的爬升,在2020年4月19日之后就已经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555公里的轨道上,然后突然在2021年5月16日到6月24日,持续降轨机动到天宫太空站所在的平均高度382公里,并且一直保持稳定运行,这绝不是发生了故障。

7月1日,就在中国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这颗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最终在9月20日坠入大气层。

这已经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完全可以用更加直白的话来形容:

一颗在555公里稳定运行1年的星链卫星,浪费宝贵燃料,在使用寿命还剩一大半的时候,悄悄地降低轨道并且保持稳定,并在7月1日“巧合”的抵近中国太空站,最后因为燃料用尽或者其他原因在2个月后坠毁。

另一颗升空5个月一直悄悄地呆在300公里轨道,就是迟迟不去该去的轨道,等到同批次星链卫星全部入轨后,才突然打开推力,抵近中国太空站。

按照国际惯例,调整轨道是需要报备的,马斯克也一直自豪的宣称他的卫星具有自动躲避功能,而载人太空站在太空安全中也一直具有最高的安全级别,这不需要多废话。

这两次抵近,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是从高、低两个轨道,借机探测中国的太空感知能力,测试中国能不能准确掌握美国人的行动。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星链”卫星的部分发射场就建在美军范登堡空军基地内

否则,一个月了,为什么马斯克和他领导的SpaceX公司至今没有合理解释?为什么美国的NASA至今没出来回应?

这种试探也不仅仅针对中国,同样包括欧洲。

就算是巧合,那反而说明星链卫星质量极其低下,自动规避系统极其无效,这样的情况下,马斯克还要向太空发射几万颗这样的卫星,那会给全人类地太空环境造成多大的威胁?

与其说这是卫星,不如说是一个个随时可以“失控”的导弹,只不过是真的“失控”还是假的“失控”就不好说了。

第二:在如星链的低轨道星座卫星发展上中国有很大劣势,美国仍然强大。

如星链卫星这样的低轨道星座卫星,可以真正实现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全球网络通讯。

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极少有国家能像中国一样通过光纤和遍布全国的基站实现高速的互联网和通讯服务。全世界超过一半的4G基站就布置在中国,关键是因为中国人口够多,铺设的基站有市场需求。

就算是美国,仍然有大半国土没能实现4G覆盖,在很多地方连2G都没有,美国州际公路沿线甚至都不能保证有手机讯号。对于出门就靠汽车,动不动开几百公里的美国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不要说上网娱乐了,就连导航都不容易。

所以就算是现在,仍然能从美国的影视作品里看到,在比较荒凉的地方打不通电话求援,以至于发生一系列后续的情况,这在中国是不好理解的。

这还是美国,更不要说其他国家,尤其是海上。

对于中国以外很多国家,星链卫星可以解决很多国家长期存在的巨大痛点,以极低成本实现了相对不错的网络通讯服务,远远超过现在的各种海事卫星仅仅几K几十K的速度。

更不要说军事用途。

当然,现在的星链卫星仍然需要地面接收站中继,但是毕竟一个地面接收站能够覆盖几百公里,最新的搭载激光通讯系统的星链卫星已经升空,未来可以通过星链卫星在太空中的接力实现无地面基站的通信。

因此,目前全世界主要航天国家都在抢占低轨道卫星,最强的当然是马斯克的星链,在轨卫星已经接近2000颗。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美国人在发射升空、卫星成本等各方面优势实在太大了,以至于能把每颗星链卫星的成本压到50万美元以下,就算加上发射也不过100万美元一颗,而中国类似卫星成本要高三四倍。

英国的oneweb依靠俄罗斯的质子火箭在轨卫星也已经达到394颗,亚马逊的Kuiper也已经在加速追赶。

与国外对比,中国的进展要慢得多,虽然我们也已经申请了13000颗星的轨道和频率,但是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申请,而且很多到2022年以后才能批下来。

由于我们地面基站通讯实在太强大,国内很少存在对卫星网络的市场需要,没有市场利益的支撑,很难加速发展。到现在也只有“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各自打了几颗验证卫星,类似的可回收火箭项目也正在推进,但是相比国外的对手差距太大了。

这种差距是整个航天系统的差别,并非简单的技术能力。

对于星链卫星这样的星座,其核心的性能指标就是星座设计和载荷设计,在成本和产能上中国想要追上spacex绝不是仅仅一个航天口能实现的。

我们长期以来,航天体系对于卫星一直强调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非追求成本,更是在这种把卫星当作耗材的领域大大居于劣势。要实现同样的功能,我们的卫星要远比星链卫星要重,我们的火箭推力更小、发射成本更高,我们虽然早就实现了一箭多星,但是方方面面的成本仍然太高。

中国想要实现对星链卫星的追赶,唯一的可能就是发展属于中国的商业航天,通过商业对成本的斤斤计较,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最终估计也只是千颗级别的小型网络,为部分中国偏远地区、远洋航行以及部分不愿意使用美国卫星的国家提供服务。

在星座卫星上,结结实实的体现了中美之间的科技硬实力的差距。

最后,我们还是要警惕那些如马斯克的商人们

欧美国家几百年历史,国家、军事和商业是不分家的,马斯克的确很厉害,但是靠他自己也绝不可能以区区一家民企在航天上压住全世界,说白了背后站着的还是美国的国家力量。

对于美国来说,发展星链的确有民用目的,比如美国工信部门已经给星链项目拨款8.855亿美元,其目的就是要改善美国35个州的农村地区互联网服务,星链在美国就相当于中国的村村通。

星链在基站难以建设的地区、还有远洋和荒山野岭,确实有些优势,一个月600多元不限流量,的确颠覆了卫星通讯,国内现在的卫星通讯,600元只能换来区区40MB流量罢了,星链的收费真的跟不要钱似的了,目前的速度也可以基本达到或超过4G的速率。

但是一定要注意,100Mbps的下载速率,仅仅是1万用户使用的情况下才实现的,当用户数达到7万的时候,网速已经开始明显下降。

星链卫星说白了就是挂在天上的基站,任何基站的带宽都是一定的,这才是为什么地面基站要几百米、几公里就必须建一个的原因,密集的地面基站才实现了廉价的通讯服务。

但是卫星不同,就算星座卫星再廉价,太空轨道数量再多,可频率是有限的,了不起也就几万颗,提供的通信资源要比地面移动基站低几个量级。随着星链用户数量不断增多,网速必然会不断下降,这是必然的,这也是不可能突破的硬限制。

更何况,使用星链卫星个人还是需要配置“三件套”,比如一个比较大的地面接收装置,绝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掏出个手机就能联网,需要更加强大的能量支持信息传输,这也决定了有条件使用星链卫星的人并不太多,所以就连一向轻狂的马斯克也只说一年内把用户提高到50万。

卫星的高速飞行、对应地面几万平方公里才1颗卫星,也决定了星链卫星的通讯质量远逊于地面基站。

上面这些问题决定了,星链卫星绝对不可能是合格的民用通信系统,也绝谈不上好用,无论饼画的再圆,靠民用也决撑不起来。

那为什么马斯克还要把赚来的钱都砸在这上面呢?为什么背后总有些美国军方的影子呢?

或许,星链卫星可以随时转变为美军战时全球通信系统,支持美国全球作战,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毕竟为了军事,性价比啥的并不重要。至于类似今年这样的逼近他国航天器,也是很重要的任务。

以民用、商业为掩护,反而可以让美国人的军事行为披上一层外皮。

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同欧洲、俄罗斯等团结起来,坚定的把外太空秩序建立起来,不能让美国人任意妄为。毕竟在近地轨道航天成本和硬实力上,美国真的是太强了,不能跟美国陷入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浪费我们有限而宝贵的国力。

马斯克不是白莲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