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程汝明的名号,年轻的一代人大概会觉得十分陌生。他是一名厨师,但却并不平平无奇,一度被评为中国的国宝级烹饪大师,就连毛主席都对他的菜赞不绝口。
为了每天能够吃到程汝明亲手烹饪的美味,毛主席把身边的厨子都给辞了,让程汝明来做他的专属厨师,但是程汝明却在每顿饭之后都将主席的菜单给销毁掉,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位从农民到国家名厨的程汝明,他的一生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吧。

初出茅庐
1926年的十月,程汝明就出生在中国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条件不好。为了养活家中的弟弟妹妹们,程汝明很小时就特别懂事,年仅9岁时就已经开始和父母一起下地耕种,这也导致他远离学堂,也远离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路。当时那个年代背景,人人都觉得只有上学堂才意味着长大会有出息,但年纪小小的程汝明却有着和大多数旁人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要“走出去”才能改变贫穷,人穷志不短是还年幼的他就铭记在心的道理。
在程汝明13岁的时候,他下定决心,告别了父母和那个他熟悉的小村庄,背着重重的包袱和满腔的热血,来到了大城市天津。他进到天津有名的惠中饭店里,当起了起早贪黑的小学徒。
做学徒的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忙得“脚底抹油”,连口水都喝不上,小小的手掌和脚掌上也磨出了许多水泡,但程汝明依然没有想过要放弃,仿佛有着一股劲,再痛也不会喊疼,坚强的苦撑着。日复一日做着的辛苦工作,某天在他的心中猛地冒出一个想法,他想要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厨,这个理想在别人看来十分的可笑,但是程汝明却在心里将它扎起了根,他坚信自己有一天可以将它实现。
一举成名
在1939-1952年的这13年里,为了这个理想,程汝明辗转在天津的多家中外饭店里工作和学习,无论是中餐、西餐,他都有研究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凭着自身的努力和超强的领悟与实践,获得了烹饪行业的认可和尊重,距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近。
1952年,程汝明有幸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和平会议进行餐饮服务,收获了国内外领导人的广泛好评,连外交部都给予他超高的肯定,使其在烹饪界一举成名,给程汝明增添了极大了自信心。两年后,因为优异的工作成就,国家将其任命为毛泽东主席的专属厨师长,负责主席和主席家人的全部饮食,这是极大的荣誉。程汝明不仅实现了他的理想,并且还高过当初的目标,从此他正式进入了一条传奇烹饪之路。
作为一个湖南人,毛主席不经常吃西餐,最喜欢的菜系是湘菜,同时对北方的面食也颇为喜爱。程汝明本就擅长做中餐,湘菜和面点都不在话下,这给了他一方展示之地。
主席的厨师长
毛主席曾在《水调歌头·长江》中写道“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里的武昌鱼就是1956年6月毛主席在武汉渡江时,经由程汝明所烹饪的。主席当时以为这条武昌鱼是在江中现场捕捞获得,其实是程汝明从长沙带过来的。程汝名做的武昌鱼,毛主席爱极了,他觉得中午吃完了武昌鱼,晚间仍觉那鱼的芬芳萦绕在口中和心间,忍不住挥笔题词。可见程汝明的烹饪技艺是多么高超,竟有那“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
红烧肉是毛主席的最爱,但是他吃红烧肉不能放酱油,原因竟然是主席小时候看家里正发酵酱油的酱油缸中,因天气太热生出了许多小虫子,怪恶心的,所以从此他就再不吃酱油了,可并不是挑食。为了给主席做出好吃且不加酱油的红烧肉,程汝明想了十几种方法,最终研究出利用红糖来代替酱油的着色,完美复刻了正宗红烧肉的甜鲜和色泽。主席品尝过后,大赞这道改良版的红烧肉,表示以后只吃程汝明做的红烧肉。
毛泽东主席是一个崇尚朴实,不大肆浪费的人,程汝明为主席家制作年夜饭,也只有简单的几道菜和上午没吃完的剩菜,非常简洁。大年三十做完年夜饭的程汝明,被主席邀请一起去吃年夜饭,还记得主席与他非常亲和,看着他笑了起来,这样的回忆程汝明想起来就觉得非常温暖。
销毁菜单
做主席的厨师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程汝明有许多规矩要严谨遵守,出不得任何差错。这些规矩并不是因为主席的口味挑剔,而是为了保卫国家领导人的健康和隐私,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程汝明这一生给主席做过太多菜,他自己都有些记不清楚了。当时的中南海有纪律条例,程汝明即是主席的专属厨师长,那就更要严格地遵守。其中有一条,就是每顿饭后工作人员不许留下菜单。
刚开始知道这条规矩时的程汝明有些不太理解,问了同事才知道,原来是为了保护国家领导人的隐私,以防菜单中的信息向敌人反映出主席的健康状况,对国家有所不利。
程汝明为了保密,很多事情连家里人也要瞒住,家人只知道程汝明的寄信地址是“中南海101“,直到主席去世才明白过来,原来“中南海101“就是毛主席家。程汝明说,这一生能为主席找到口福,他觉得值了。
结语
进入厨师这个行业,是程汝明与毛泽东主席的缘分,注定了他们之间一段难解难分的故事。专注于毛主席与家人的饮食,就是为整个国家的良好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件低调又很伟大的事业。他从没忘记自己对厨艺的追求和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他的一生,皆为了厨艺和国家而贡献,他用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和超高的厨师技艺,谱写了无可复制的传奇乐章。这样勤恳、兢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