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导读:公元228年2月,诸葛亮出兵北伐,时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但是诸葛亮却并未采纳,在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之后,马谡街亭大败,终致功归一篑。而由此,魏延之谋似乎也成为了贬低丞相的依据,若是,如果之风更是甚嚣其上。那么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228年三国间的关系

三国间的相互关系

223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夺取荆州,引领大军伐吴。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回,不久在白帝城逝世。

而丞相诸葛亮则迅速调整战略,与吴国再次联合,两国也进入相对稳固的同盟期。而一致对魏的策略之下,蜀国在实力大减之下得以南征和经营汉中,国力也稍有恢复。

而吴国与魏国也在合肥发生了数次的攻防战争,但是却并为出现实力上的明显变化。

另一方面,蜀国与魏国之间则由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去世,以至于本就占据了北方地区的曹魏,对于蜀汉甚是轻视。这一点从诸葛亮在227年3月发表《出师表》宣称北伐,而至其真正北伐的228年春,接近一年时间里,魏国却毫无动作,虽然有魏明帝曹叡想先发制人的想法,但臣下皆以“劳师动众”为由反对,继续一贯的防守策略。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汉中到关中的五条古道

五条古道

三国时期汉中至关中,大约有5条古道,由西往东以次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也称斜谷道)、傥骆道(也称骆谷道)、子午道。

祁山道,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最终选择的便是此条道路。这条道路的好处便是道路宽广,适合大军通行,而魏国则无法实现大军的驻扎。而这也是为何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的第三次、第四次北伐时依旧选择此道的原因。

陈仓道,从散关到陈仓城一线。而曹真为何会提前修筑陈仓城,我们不得而知。但也正是在陈仓守将郝昭,以千余兵力便成功抵挡数万蜀军,这也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褒斜道(斜谷道),从汉中出口则在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是以赵云为疑兵之道,但是此条线路,曹真驻守。赵云在败退之时,也曾经火烧栈道。

傥骆道,出口是长安西面。据说乃是刘备开通,虽然距离长安最近,但是道路险阻众多,难以通行。

子午道,刘邦入汉中走的便是子午道,而为了麻痹项羽他还烧毁了一段。后世中恒温伐秦、刘裕北伐也都曾走此道,闯王高迎祥也都意图从子午谷偷袭长安。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剧照(来自新《三国演义》)

第一次北伐,子午谷奇谋存在与否的疑问?

要确定为什么不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必须要先看其是否真实存在。

关于魏延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出自:

《三国志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我们能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见的的历史记载是:魏延身为大将,每一次北伐都会提出“子午谷奇谋”。有意思的是《魏略》,这样一本魏国史书,反而是其中记载最为清楚的,至于《三国志·魏延传》反而模棱两可。不免让人怀疑子午谷奇谋其是否真的存在。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剧照

如果真的存在,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子午谷奇谋,奇吗?从后世的诸多战事来看,它并不奇特。而从现实条件来看,它也是困难重重的。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援引的《魏略》中指出,魏延“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是子午道长度达1000里,以5000精兵,在狭窄的栈道实则并不轻松;第二个,夏侯驸马真的会被魏延吓得“弃城而逃”?这里我们要承认的是夏侯驸马确实是纨绔子弟,但是以长安的地位,魏延想以5000(亦或者1万)兵卒,轻而易举的夺取,显然也是难上加难的。

第三点,便是如果按照魏延计划的诸葛亮出斜谷道以此来接应,那么诸葛亮能不能“尚二十许日”,打破曹真部在郿县的防守,与之会合,实则是未知之数。如果不能,等待魏延的是全军覆没。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赵云剧照

第四点,如果前面的三点,诸葛亮与魏延大军实现了战略目标,成功的占领了长安,后续需要的则是要控制关中平原的入口——潼关。而潼关与长安所距100多里,关键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曹魏必然倾巢出动。由此,综合来看,显然子午谷奇谋,困难重重。

诸葛亮为何会以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他则选择祁山道呢?

一则,曹魏方西北统治并不稳固,无法实现大规模驻军。二则还有诸羌在侧,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郭淮传》:又破陇西名羌唐蹄于枹罕,三国志后主传也有记录联合西北诸族。

事实上,在第一次北伐初始阶段,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诸葛亮出陇西,俨然像是真正的“奇谋”,而雍州5郡:天水、广魏、安定、南安、陇西中,天水、南安、安定太守弃城而逃,三郡投降,广魏郡没有抵抗记录,只有陇西郡在太守游楚的带领下拼命抵抗。而也就在魏明帝亲临长安之后,诸葛亮事实上已经控制了天水郡大部分地区,而关陇古道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焦点。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雍州地图

而诸葛亮此时便派遣了马谡驻守街亭,高翔屯驻列柳城。后面的过程人尽皆知,马谡违法诸葛亮命令,驻军山上,却被张郃断绝水源,最终大败而归。

而此时《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正书》“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救援。而在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上表:“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此皆......”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张郃剧照

此处基本上可以确定的便是诸葛亮当时并未救援。因此此次北伐的失败,他事实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对于诸葛亮的用兵,作为同僚更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如此评价“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认为诸葛亮本人并不善于将兵。

也正是以此,有人也将这一切与子午谷奇谋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诸葛亮不肯弄险,用兵不善。而作为弱小的一方,诸葛亮以弱伐强,以一州之地伐魏国本就是当时最大的弄险。

而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有人以魏延之时刘备提拔上来的宿将,更是不愿被诸葛亮直接管辖,来推测诸葛亮的不同意的用意。事实上以诸葛亮行军的亲力亲为,颇为合理,也符合诸葛亮的风格。

浅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为何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而这个原因其实也只是其表,而真正的其里乃是诸葛亮诛杀魏延的计谋,陈寿有语“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这里有陈寿为魏延击鼓鸣冤之意。但是从魏延被杀后,蜀汉朝廷却无波澜便可见原因所在。

那便是二人之间的地位。诸葛亮是丞相,是政治家,而魏延则是武将。

作为蜀国支柱,诸葛亮必须谨小慎微,更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这种谨小慎微,甚至是可以允许失败,能够接受小规模失败,他做的冒险是以弱攻强,更是《隆中对》中的以待天时,以攻代守,而这些也才是诸葛亮第一次时便选择最为平稳的祁山道,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所在。而后面不选择“子午谷奇谋”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正书》

《三国志·郭淮传》

《三国志·魏延传》援引的《魏略》

《出师表》

《隆中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