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自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万人瞩目的帝王以来,专制、中央集权的代名词也紧紧跟上了大宋的脚步。为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将功臣的兵权收归于己后,再度做出了一番动作。他先是削夺藩镇的兵权,接着夺收地方的财政权,最后调整君臣权力的关系,最终达到''四万里之遥,奉尊京师''的新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不过鞭长莫及,统治阶层与乡间百姓离得太远,以至于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与百姓脱节,形成了所谓的''光杆司令''。因此,乡间精英群体逐渐涌现,并充当连接中央统治阶级与乡间百姓的枢纽。而本文将从乡间精英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入手,介绍乡间精英阶层如何管控民间百姓及其具体措施,再分析乡村精英阶层产生的意义,最终加以总结和分析。

宋朝民间情景
乡村精英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央统治阶级与乡村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沟壑,导致中央在管控乡村百姓时鞭长莫及。
在这种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县级之下不设治。但是当时的国土面积广袤无垠,国内的居民相对于现代来说也显得极为散落,并且当时的官僚体系也无法触及整个乡村角落,这无疑给宋朝中央在管控乡村的道路上设置了几只强壮的''拦路虎''。
县级以下不设置,使得宋朝中央统治者与乡间百姓之间产生了''权力的间隙'',而这种权力的断层,必然影响到中央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或问此话怎讲?
因为中央虽说高度集权,但其与百姓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损害的是中央统治阶级和乡间百姓两方面的利益。站在中央统治阶级角度来看,若官员与百姓没有联系,国家的财政收入必然会面临严重危机,除此之外,劳役得不到补充,朝廷的安危也只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站在乡间百姓的角度来看,若统治阶级与百姓没有密切的联系,在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背景之下,再遇上灾荒,没有统治阶级的干预,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民间的治安也得不到管理,那么带来的将是各地的混乱。
宋朝官员
再者,百姓是整个国家的根基,统治阶级管控不到乡村,那就犹如一棵大树被拦腰斩断,成为所谓的''断腰政治''。下面的根须本来掌握着整棵大树的生死,拦腰斩断后,没有养料的供应,那粗大的枝干用不了多久便会枯萎凋谢。
宋朝的统治阶级必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就必须寻求一种治疗''断腰''的良药。而最高统治者又不想把''天下之权悉归朝廷''的中央集权的局面打破,因此想要填补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权力空隙''就需要一个联系两者的枢纽出现。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乡书手、里正、户长、耆长、都副保正、大小保长、甲头、家族族长、乡间豪强、致仕官员等群体便出现了,形成了所谓的''精英阶层'',充当连接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枢纽,共同负责乡间百姓的赋役、治安、赈济和思想传播。
宋朝阶层构架
乡村精英阶层如何管控农村?
所谓的宋朝''精英阶层''准确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其一,乡村管理制度中乡、里、都、保、甲、耆的头目,这类人一般而言,以''公''的名义代表着专制政府对乡间百姓进行管控。其二,以家族为纽带的族长、房长,他们以''私''的名义对家族内部成员进行管控。其三,一些乡间豪强以及德高望重的退休官员,他们的影响力较大,故在管控乡间百姓是也发挥的巨大的作用。下面将会对上述三类精英阶层,在管控乡间百姓上的具体措施分别作出简要介绍。
乡里都保甲头目对管控农村的具体措施:
《宋史·食货志(上五)·役法》中记载:''宋因前代之制,……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也就是说,宋代借鉴前朝的旧制,让里正、户长、乡书手(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人)掌管课税,而耆长、弓手(一种职役)、壮丁主要负责抓捕盗贼,以维护乡间治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宋朝精英头目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宋太祖赵炅
如宋太祖赵炅执政期间,曾规定:''废乡,分为。置户长主纳赋,耆长主盗贼词讼。''即废除原来的乡级设置,把原来的乡分为若干个''管'',而''管''的行政成员主要由耆长、壮丁、户长组成。这时的户长主要负责课税,而耆长主要负责管理斗打、桥道、盗贼、烟火等。
到了至和二年,又废除了里正,这时的乡村管理体制就剩下耆长、壮丁、户长、乡书手四种名目。
至熙宁年间,随着王安石''保甲法''的推行,乡村管理体制中开始出现都副保正、大小保长、甲头(负责催税)等精英名目。
除了乡村精英名目在不断变化以外,乡村精英的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王安石保甲法推行之初,10户为1小保,5小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这样算起来,每500户便有51个乡村精英。到了熙宁六年,将10户为1小保改为了5户为1小保。因此,每500户百姓之间就有102个乡村精英,足足翻了一倍。
乡村精英数量的增多,使得乡村行政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虽然他们并不能算是正式的政府官员,充其量只能算是''吏民'',但是他们为大宋对乡村的赋役的征收和治安的管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统治阶级和百姓之间充当了桥梁的作用。
乡村豪强及乡间德高望重者对管控农村的具体措施:自中唐以来,土地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而宋朝更是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这无疑给了那些权贵豪强们放开手脚大肆兼并土地的机会。
到了公元1234年,土地兼并的严峻已经到了刘克庄在奏札中所说的那样:''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乡间农民正在劳作
如此一来,乡村之间便出现拥有连环阡陌的田产大户,他们财力雄厚,逐渐沦为乡村的精英群体。这一群体,在很大程度上蚕食着百姓的利益,加大了乡村的贫富差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又给予了百姓在生活上的保障。可以说,这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当一些穷苦百姓青黄不接时,一些豪强大户便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贫民救济。或是在灾荒时期,一些豪强大户也会开仓赈济,给一些百姓提供生活上的保障。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对百姓的赈济达不到乡村的情况下,这些豪强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更为巨大。这样一来,便可维护民间的安定,同时也保护了豪强们自己的利益,因为他们如果没有给百姓提供保障,百姓必然起义,瓜分的必是这些豪强的土地和财产。
除了一些豪强以外,一些致仕、丁忧回乡官员和一些德高望重者也成为了乡间精英角色的一部分。
致仕官员
宋朝的重文轻武程度在整个封建历史上也算得上名列前茅,因此,百姓对于这类致仕或者丁忧归乡的官员更为尊重。这类人饱读诗书,深得民间百姓的爱戴,他们说出的话往往分量十足,因此,也逐渐融为了乡间的精英群体。
这些致士官员往往充当着统治思想和理念的传播者,这样一来,就很有效的把统治阶级和乡间百姓联系起来,成为了一座传播''思想''的桥梁。
宗族族长、房长对管控农村的具体措施:
自古以来,中国的宗族观念一直都存在,南方地区显得更为重视。宗族将一个个百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聚集的群体,他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尊卑、伦理关系。在宗族观念的影响之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也得以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宋的安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类精英群体不仅在思想上将统治阶级以及百姓连接起来,在具体的管理与保障上也给了宋朝统治阶级莫大的帮助。如乡间的农田水利情况、以及户籍人口的数据统计也给中央的统治提供了便利。
江州德安义门陈氏
再者,家族族长在救济族人、解决族内矛盾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江州德安义门陈氏,此家族三百多年不分家、不分财,互帮互助,救济族人,家族内部的和睦也造就了国家的安定。
同时,在家族族长的管理下,百姓将''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的行为道德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给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乡村精英阶层产生的意义
乡里都保甲头目的出现,将统治阶级和乡间百姓连接起来,填补了赋税、劳役、管理、赈济、治安的空隙,给大宋财政、军事、政治上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给大宋能够稳定长存三百多年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乡村豪强及乡间德高望重者的出现,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传播给乡间百姓,从而在思想上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此外,豪强出资耗费财物救助百姓,也给大宋的繁荣稳定出了一份力。
宋朝繁华安定的乡间街道
宗族族长、房长的出现,将大宋''以孝治天下''的理念灌输与民间,同时为尊者调解族内矛盾,也维护了家族内部的秩序,往大了说,也给国家社会的稳定铲除了祸根。此外,在政府保障措施触及不到农村时,家族内部的精英也会给予族人救济和保障,这又使得宋朝的稳定加以巩固。
结语
中央的高度集权触碰不到乡间,形成了''权利的空隙'',而统治者又不愿意打破''天下之权悉归朝廷''的局面,因此乡间精英群体贴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悄然而生,填补着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权力的沟壑。
三类精英群体的出现,就犹如三座强有力的桥梁,同时将统治阶级与百姓连接起来。并且这三类精英群体又分别在赋税、劳役、军事、思想、生活保障上管控着乡间的百姓。正因为如此,宋朝才能够在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基础之上,又在''县以下不设治''的统治下,还能稳定长存三百多年。乡间百姓的稳定造就了国家的安定,而国家的安定也促使着民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反过来又保障了民间百姓的稳定,这也正是宋朝统治的高明之处。
总之,宋朝精英阶层的存在,不管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其都充当着中间枢纽的角色,为大宋乡间改革以及统治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将上面颁布的条令传播于乡间,又将乡间的种种情况上达于中央统治阶级,这也对宋朝中央权力渗透于乡村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本文存在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批评。
参考资料:《宋会要辑稿》、《宋史·食货志·役法》、《宋史·孝义》《中国皇帝全传·太祖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