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国还会多一朝代,只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

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高句丽的国王高元因为不遵守籓礼,这让隋炀帝杨广颜面扫地。如此,这个国际礼节惹毛了隋炀帝,下决心要征服这个撮尔小国。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国还会多一朝代,只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征召了1133800人,集结于北京。此时,北京天寒地冻,为了保证军队兵源以及物资供应,隋炀帝开始不断征集农民的物资。再加上,此前,隋炀帝大兴土木,繁重的兵役、徭役、赋役,使得中原广大地区天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开始爆发。

最早点起这堆星星之火的要属,公元611年王薄在山东发起的长白山起义。而这次起义的由头就是反对征兵攻打高句丽。山东广大地区的农民为了避免被征兵役,纷纷参加到王薄起义军中。

然而,王薄的起义并没有动摇隋炀帝的征伐高句丽的决心,继续着他征伐高句丽的伟大事业。为了保证攻打高句丽军队的粮草供应,隋炀帝犯了一个重大的人员选调错误,这个选调错误,成就了一个隋朝的掘墓人。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国还会多一朝代,只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公元613年,隋炀帝选调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到黎阳(河南省浚县古称)督运粮草。此时,在黎阳附近,农民起义频发。而就在黎阳不远的瓦岗军已经颇具气候。杨玄感一看,建立伟业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故意滞留粮草,屯兵黎阳,攻打都城洛阳。结果,杨玄感错误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几次攻打久战不克,屡战屡败,最后自感无望,命令他的弟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算是够悲壮的。

杨玄感起义失败了,他们的将士、谋臣怎么办呢?这里面就有一个最重要的谋臣,名叫李密,此人原是西魏名将、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在杨玄感起义时,李密曾提了上中下三个策略,而杨玄感却自认下策是上策,结果失败了。

起义失败后,李密逃到淮阳郡(今河南省淮阳县),害怕官军追杀,只能改名叫刘智远。为了生存,开始依靠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招收徒弟讲学。然而,他在教书之余,却写了一首诗,暴露了身份。于是,有人向淮阳太守赵佗告密。赵佗不敢怠慢,就在淮阳郡搜捕李密。

看到走投无路,李密只好逃到瓦岗寨主翟让的瓦岗军中。此时,瓦岗军已经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支。军中有单雄信、徐世绩、王伯当、秦叔宝等名将。

作为一代谋臣,在瓦岗军中,李密的指挥、谋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公元616年,李密建议翟让先攻打荥阳,并在此休养兵马,然后等兵马强壮之后,再伺机而动。结果,瓦岗军在荥阳打败了张须陀带领的隋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奠定了瓦岗军的继续壮大的基础。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密再次让翟让分兵10路,反击隋军裴仁基的围剿,再次大获全胜。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国还会多一朝代,只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如此战绩,让原本是隋朝法官出身的瓦岗寨主翟让看中,决定把瓦岗军的领导权交给李密。如此,李密成了瓦岗军统军元帅,翟让则退居二把手,成了司徒。他们为此还建立了“魏”政权。之所以是“魏”政权,跟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名将有关。

此时的瓦岗军已经控制了中原地区,还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就连隋炀帝也被围困在江都。取得天下似乎就在不远的将来,而翟让让位与李密,这引起很多人不满,比如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哥哥翟宽,都劝翟让要回领导权。然而,如此一来,激起瓦岗军内部矛盾。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国还会多一朝代,只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足智多谋的李密,在公元617年11月11日,摆了一场鸿门宴,翟让就在这次宴会上被杀,徐世勣、单雄信等人靠着叩头求饶才勉强活命。经此一役,李密真正控制了瓦岗军,然而,瓦岗军就此衰败下去。一年后,李密接受隋朝的招抚与叛军宇文化及死磕,让王世充渔翁得利,自此,瓦岗军走到历史尽头。

如果,不是李密与翟让的之间的矛盾,或许就没有李渊的唐朝什么关系了,中国可能在隋朝之后建立的是魏朝。

此后,人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瓦岗军,那就是“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说的就是兄弟不和,酿成的历史悲剧。这简直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反面教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