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國還會多一朝代,隻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公元610年,隋大業六年。高句麗的國王高元因為不遵守籓禮,這讓隋炀帝楊廣顔面掃地。如此,這個國際禮節惹毛了隋炀帝,下決心要征服這個撮爾小國。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國還會多一朝代,隻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征召了1133800人,集結于北京。此時,北京天寒地凍,為了保證軍隊兵源以及物資供應,隋炀帝開始不斷征集農民的物資。再加上,此前,隋炀帝大興土木,繁重的兵役、徭役、賦役,使得中原廣大地區天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開始爆發。

最早點起這堆星星之火的要屬,公元611年王薄在山東發起的長白山起義。而這次起義的由頭就是反對征兵攻打高句麗。山東廣大地區的農民為了避免被征兵役,紛紛參加到王薄起義軍中。

然而,王薄的起義并沒有動搖隋炀帝的征伐高句麗的決心,繼續着他征伐高句麗的偉大事業。為了保證攻打高句麗軍隊的糧草供應,隋炀帝犯了一個重大的人員選調錯誤,這個選調錯誤,成就了一個隋朝的掘墓人。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國還會多一朝代,隻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公元613年,隋炀帝選調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到黎陽(河南省浚縣古稱)督運糧草。此時,在黎陽附近,農民起義頻發。而就在黎陽不遠的瓦崗軍已經頗具氣候。楊玄感一看,建立偉業的機會來了,于是,他故意滞留糧草,屯兵黎陽,攻打都城洛陽。結果,楊玄感錯誤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幾次攻打久戰不克,屢戰屢敗,最後自感無望,指令他的弟弟楊積善将自己殺死,算是夠悲壯的。

楊玄感起義失敗了,他們的将士、謀臣怎麼辦呢?這裡面就有一個最重要的謀臣,名叫李密,此人原是西魏名将、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在楊玄感起義時,李密曾提了上中下三個政策,而楊玄感卻自認下策是上策,結果失敗了。

起義失敗後,李密逃到淮陽郡(今河南省淮陽縣),害怕官軍追殺,隻能改名叫劉智遠。為了生存,開始依靠着深厚的文學功底,招收徒弟講學。然而,他在教書之餘,卻寫了一首詩,暴露了身份。于是,有人向淮陽太守趙佗告密。趙佗不敢怠慢,就在淮陽郡搜捕李密。

看到走投無路,李密隻好逃到瓦崗寨主翟讓的瓦崗軍中。此時,瓦崗軍已經是隋末農民起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軍中有單雄信、徐世績、王伯當、秦叔寶等名将。

作為一代謀臣,在瓦崗軍中,李密的指揮、謀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公元616年,李密建議翟讓先攻打荥陽,并在此休養兵馬,然後等兵馬強壯之後,再伺機而動。結果,瓦崗軍在荥陽打敗了張須陀帶領的隋軍取得了荥陽大捷,奠定了瓦崗軍的繼續壯大的基礎。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密再次讓翟讓分兵10路,反擊隋軍裴仁基的圍剿,再次大獲全勝。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國還會多一朝代,隻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如此戰績,讓原本是隋朝法官出身的瓦崗寨主翟讓看中,決定把瓦崗軍的上司權交給李密。如此,李密成了瓦崗軍統軍元帥,翟讓則退居二把手,成了司徒。他們為此還建立了“魏”政權。之是以是“魏”政權,跟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名将有關。

此時的瓦崗軍已經控制了中原地區,還割斷了江都與洛陽的聯系,就連隋炀帝也被圍困在江都。取得天下似乎就在不遠的将來,而翟讓讓位與李密,這引起很多人不滿,比如翟讓的部将王儒信,哥哥翟寬,都勸翟讓要回上司權。然而,如此一來,激起瓦崗軍内部沖突。

如若不是此人,可能中國還會多一朝代,隻因他留下一典故,成反面教材

足智多謀的李密,在公元617年11月11日,擺了一場鴻門宴,翟讓就在這次宴會上被殺,徐世勣、單雄信等人靠着叩頭求饒才勉強活命。經此一役,李密真正控制了瓦崗軍,然而,瓦崗軍就此衰敗下去。一年後,李密接受隋朝的招撫與叛軍宇文化及死磕,讓王世充漁翁得利,自此,瓦崗軍走到曆史盡頭。

如果,不是李密與翟讓的之間的沖突,或許就沒有李淵的唐朝什麼關系了,中國可能在隋朝之後建立的是魏朝。

此後,人們常用一句話來形容瓦崗軍,那就是“甯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說的就是兄弟不和,釀成的曆史悲劇。這簡直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反面教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