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离现代社会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所以经常被人们拿来比较。但是这两个统治时间接近,皇帝数量也差不多的两个王朝,他们的陵墓却遭到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清朝的皇陵被大肆盗掘,康熙、乾隆等皇帝的无疑幸免,最惨的是慈禧,墓葬品不但被盗出,尸体还被扔出棺外,真实死后也落不到安宁。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与之相对的是,明皇陵却没有遭遇这些,没有一个被盗。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明陵的位置并不神秘,他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但是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很神奇了。而清陵与明陵不同的待遇,更是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明陵为什能保存完好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明陵开始建造是就受到了统治者的保护,在朱家当政阶段,不会有人冒天下大不违去盗墓。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后,没多久清兵就入关了。清兵入关后,快速南下,建立了清王朝。这就导致明、清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仇恨关系。而清朝的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自然也不会对明皇陵下手。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再有就是,明皇陵的选址比较特别,大部分帝王墓都会选择人烟罕至的地方,有的甚至连个确切的地点都没有。但是明朝皇帝比较另类,不论是位于南京附近的明皇陵,还是北京的明十三陵,地段都比较繁华,盗墓贼如果有大动作的话,非常容易引来他人注意。从古至今,盗墓都被认为是非常阴损的行为,尤其是古代,被发现就会被处以极刑。所以悄无声息的偷盗明皇陵是非常难得。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还有一点,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入口非常不好找。建国过初期,郭沫若曾领导了对明帝陵进行挖掘,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当时的技术不完善进行了反对,但是因为郭沫若的名气,这次挖掘最终被批准的。

初时,郭沫若将目光对准的朱棣的长陵,但是经过一些列动作都没能找到入口。于是把目光投向万历帝的定陵。这次是打开了,但是因为当时的队伍缺乏考古知识,使定陵内的文物都被氧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帝王陵自此禁止被挖掘。而郭沫若虽然是文化领域的名人,却也成了考古界的罪人。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而清皇陵就没这么好远了,被破坏的程度相当惨烈,这与当时清政府的名声脱不开干系。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签订了一些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统治者却非常奢靡花费无度。据说,孙殿英炸开东陵后,光慈禧的陪葬品都价值3亿两白银。所以对清代皇帝的陵墓基本上光顾了遍,尤其是乾隆帝的陵墓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他的尸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最后两个封建朝代,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几无幸免

相比明皇陵来说,清皇陵地处偏僻,给盗墓者提供了比较优势的环境。而在墓室结构上而言,清皇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只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对盗墓者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也正是这个原因,它成了盗墓者的优先选择。

据统计,清朝的皇陵,除顺治的陵寝,其他清代帝王陵墓无一幸免。这也与顺治所在的时代有关,但是社会比较动荡,皇族财力不足,再加上顺治死于天花,是火化后下葬的,他的陵墓中的陪葬品寥寥无几,盗墓者不会费功夫去打开。当然,溥仪也算是一个例外。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