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大战役,为什么淮海战役是最难打?看看参战的国军将领有谁你就懂了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饱受战争摧残的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希望能够和平建国,我党最高领袖怀着最大的诚意亲赴重庆,与蒋介石政府就和平建国展开四十多天的“重庆谈判”,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蒋介石政府根本没有和平建国的打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与委蛇,拖延时间,1946年6月,蒋介石政府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

三大战役,为什么淮海战役是最难打?看看参战的国军将领有谁你就懂了

蒋介石政府兵多将广,武器装备也远优于我军,因此战争一开始我军就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但决定一场战争的从来就不是人数的多寡和武器的优良,而是“民心”,蒋介石政府倒行逆施,民心已失,因此尽管一开始气势汹汹,很快就后继无力。

而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人民的支持下,我军战士愈战愈勇,因此从1947年7月开始,我军就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军主力几乎已经全军覆没,我党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已是时间问题。

所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具有重要战略决战性质的三场战役!

而在这三场战役中,最难打的就是淮海战役,据《三大战役》所载: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据统计,解放军伤亡人数超过了十三万,这个数据远高于辽沈、平津战役中伤亡的人数!

三大战役,为什么淮海战役是最难打?看看参战的国军将领有谁你就懂了

那淮海战役为什么这么难打呢?我们从与我军交手的国军将领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据《淮海战役》所载:淮海战役中,国军方面的总司令为刘峙,其他重要的指挥官还有杜聿明、黄百韬、邱清泉等人。

刘峙这个总司令是被蒋介石临时“抓来”的,在指挥官的人选上,蒋介石最先考虑的是白崇禧,但白崇禧不认同国军的布阵方案,坚决推辞,蒋介石又想到了杜聿明,但杜聿明已被紧急调往了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无人可用的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时任徐州剿匪总司令的刘峙来指挥这场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峙无能。

相反,刘峙是蒋介石极为赏识的将领,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之称,曾在龙潭战役中一举击溃孙传芳主力,扭转战局,在蒋桂战争中击败胡宗仁干将胡宗铎,于蒋唐战争中击败唐生智,于中原大战中击败傅作义,1935年4月蒋介石首次授衔,刘峙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同列,排名第七位,黄埔系将领里则居于第一,仅次于一级上将何应钦。

杜聿明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能被蒙哥马利称为“东方战神”,足以可见其统兵作战的能力!

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初露头角,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其一生最辉煌的战役就是在昆仑山一战中打垮了日本最精锐的第五师团,第五师团在日本被称为陆军之花,甲种师团,精锐中的精锐,有打不垮的“钢军”之称!

邱清泉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死后被追赠二级上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此人性格极为“矛盾”,既有特立独行,暴躁狂妄,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一面,所以有“邱疯子”之称,也有舞文弄墨,钻研诗词的一面,先后撰写多部军事著作,还精通多国语言,可谓是才华横溢的“儒将”!

他在昆仑关战役中一战成名,又在龙陵战役屡建奇功,是黄埔诸将中最善治军的一位,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二兵团就是他亲手调教而成的。

三大战役,为什么淮海战役是最难打?看看参战的国军将领有谁你就懂了

黄百韬是国军陆军中将(死后被追赠二级上将),曾获授光华宝鼎勋章、青天白日勋章等勋章,此人颇为传奇,他并不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而是从杂牌军冒出来的王牌将星,他所率领的整编第25师,是中原战场的主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可谓是战功赫赫,所起到的作用仅次于国军精锐第五军。

小结:

除上述几人外,其他的国军将领也都是身经百战,骁勇善战之人,没有一个庸才,而且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不一样的是,淮海战役中国军的人数和武器装备全都优于我军,所以这才使得淮海战役成为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一战,使我军的伤亡超过了十三万!

尽管如此,我军还是赢得了这场战争,而且是全面胜利,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人心向背”,我军虽然人数劣于国军,但我军背后有五百多万的支前民工,所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