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动荡的近代社会,青年人心中只有家国情怀,无关个人梦想,
他们怀着一腔热血上战场,手中拿枪奋勇抗击侵略者,还我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奠基人之一,贺龙元帅手握两把菜刀就干起了革命,
而我军历史上,还有一位突出代表—梁灵光。
01:家境优越,前途璀璨
梁灵光在1916年生于福建永春,家中书香门第,是当地有名的儒商。父亲梁绳基是清末秀才,前半生教书育人,后半生不忍见百姓身处苦难中,决心从商制衡外来企业,
不幸天妒英才,梁绳基不久后就去世了。

梁灵光的哥哥梁披云是诗人,也是一名书法家,对教育十分看重,
受哥哥的渲染,梁灵光对知识十分渴望。
父亲的忽然离世,对于梁披云和梁灵光都是致命的打击,母亲想留住梁灵光继承家业,被梁灵光果断拒绝,梁灵光要为父亲完成愿望,用知识救亡图存。
梁披云将梁灵光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立达学院。梁灵光在学校表现积极,勤加好学,此时革命的光辉普照上海各地,梁灵光深受影响,立即投入的革命运动,积极与地下党取得联系。
梁灵光组织学生游行运动,还参与工人罢工等运动。
上海时局混乱,梁灵光由于频繁参加运动,身份暴露,学校将其开除。梁灵光没有因此放弃革命,反而更加坚定地要搞革命,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有梁灵光的参与,
在这次运动中,由于表现良好,梁灵光加入了抗日青年团。
02:返华从军
梁灵光在上海的处境十分危险,1936年梁灵光去往马来西亚,在一所中学任教。即便身在他国,他始终没有忘记使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带领海外华侨抗日,
写文章抨击国民党不作为等。
1937年,国内战争严峻,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心系祖国的梁灵光不顾自身危险回到了祖国。回国路途需要耗费太久,梁灵光在船上分析国内形势,
回国后立即投入苏北抗日战场,最后转入新四军。
日军攻陷南通,南通形势岌岌可危,组织决定派人到南通县开展工作,梁灵光主动请缨。
那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梁灵光为了减少与国民党正面冲突,带领几人骑着自行车到南通考察,时任国民党南通县长的何润章面对日军掠夺行径不作为,只
知道一味退让,南通县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梁灵光抵达后利用当地党派林立和内部不和,化解了这一难题,成功在南通组建了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
03:弃枪从政,献礼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需要管理型人才,梁灵光是知识分子,中央委任他成为厦门市市长,后又被调任国家轻工业部长以及党组书记,官至正部级。
本该马上退休的年龄,61岁的梁灵光又一次接到了中央任务,去广东当省长。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地区,
急需快速发展经济,可见,梁灵光在党组织心中的分量。
因为是改革初期,广东省的各方面都需要梁灵光为首的领导班子创新发展。首先梁灵光决定大力发展广州,从而带动周围城市,说干就干,梁灵光着手开放物价,
吸引外资,扶持本地企业,可谓是大刀阔斧。
珠江三角洲历来都是广东省领导人重点关注地区,梁灵光结合中央的指示,提出了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在原有的经济特区的基础上,
推动“小珠江三角洲”的建成。
2006年春节期间,梁灵光逝世,年岁止于90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工作,和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如此优秀的人也必将载入史册,受人敬仰。
结语;
一代儒将,这样称呼他也不足为过。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极其谦逊,温和,在暨南大学任校长期间,他听取学生建议,革新教学制度和开放学风,
打造高水平的华侨学府。
时势造英雄,梁灵光上得了战场,拿得起笔杆子,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凡成绩,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