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天一个汉字——蚕

蚕 cán,一条胖胖的蚕虫,吐出的丝会被做成绸缎。

一天一个汉字——蚕

今天我们来认识【蚕 cán】这个字。

【字形演变】

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丝交织的发髻。蠶,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蜷曲的虫子。篆文另造会义兼形声字:(朁,发髻)(大量毛虫),表示大量的虫丝如蓬松卷曲的发髻。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蚕”:(天,上苍、神、道)(虫,昆虫),表示吐丝的蚕是天赐的“神虫”。

【书法名家】

一天一个汉字——蚕

【字词释义】

〈名〉

(形声。本义: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

同本义 。有家蚕、柞蚕等。蚕丝为重要的纤维资源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 张俞《蚕妇》

蚕事。养蚕的工作

罗敷善蚕桑。——《乐府诗集·陌上桑》

〈动〉

养蚕 。

如:蚕具(养蚕所用的器具);蚕作(养蚕的劳作);蚕耕(养蚕与耕田)

【字的故事】

一天一个汉字——蚕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解读:宋代初期,其社会形势比起晚唐、五代百余年来的混乱局面,表面上安定得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努力生产,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大量剥削,以其所得的物质财富来宠养前朝的降王、降臣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集团。张俞屡试不第,深明民间疾苦,此诗即是诗人目睹了劳动者的辛劳后,为揭露这种剥削压迫现象而作。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