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面对大臣的“拖延时间”,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转怒为喜

面对大臣的“拖延时间”,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何转怒为喜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仕于唐,官至吏部侍郎,是文学家、目录学家。

“怀”者胸怀,“素”者本色也,合之则胸怀坦白,为人处世重本色。马怀素如同其名一样,唯法而不唯上,唯事实而不唯妄说,坚持公平正义、持平宽仁的原则,时称“执法平恕”。

在马怀素看来,不论官民,不论亲疏,只要触犯法律,都当绳之以法。当时,有官员李迥秀依仗武则天男宠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时任御史的马怀素不畏对方后台硬,梳理事实,对照法律,一举弹劾之,李迥秀终被罢黜。

对冤假错案,不论阻力多大、来自何处,他也敢出于正义和仁慈之心,依法纠之。

长寿元年,张易之、张昌宗勾结酷吏来俊臣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后因查无实据,魏氏被流放岭南。兵部侍郎崔贞慎、将军独孤韦之等八人为其饯行。张氏悉而恨之,借“柴明”之名状告崔某等人与魏氏合谋反叛。

武则天不问青红皂白,便下令将人抓捕入狱,并交由马怀素审理,并定调说:事实清楚,只要简单地走一下程序就可结案上报,无须多费周折。

马怀素深知此案是冤案,不顾武氏再三催促,故意拖延时间,以查明事实,思考洗清冤案之法。

他要求“柴明”前来对质,未果。马怀素据此表态:魏元忠谋反尚无根据,说送行者谋反更站不住脚。武氏不高兴地说:魏元忠虽无谋反之据,但有谋反之迹。送行者言语间必有侮辱我处。怎能说不谋反呢?

马怀素据理直言:如凭猜测和蛛丝马迹来定罪,只怕风声鹤唳,连草木都成了反贼。武氏大怒:你竟敢包庇、纵容谋反者讽刺我!

马怀素毫无惧色,并以当年彭越谋反被杀、黥布顶死奏事为例把道理说了个透:魏元忠之罪还未达到彭越的程度,何必要加罪于为其送行者?陛下手握生杀大权,要治其罪,何必借我之手呢?既然陛下令我审理此案,我就该依法依据论处。否则,既使臣蒙上施用滥刑之恶名,又会玷污陛下英名。如天下仿之,更如何是好?

马怀素的执着和雄辩,终于使武则天反省。她转怒为喜,肯定“执法公平”,并决定放了崔某等八人。

现在来看,马怀素明知武氏已定下调子,自己只要照办,装装样子,走个程序,既省力又讨好,或许还能升官发财。反之,以法而处,吃力硬抗,既麻烦且搞不好冤案未洗清,还可能因逆上而把自己搭进去,何等危险!

马怀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置自己安危于度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充分折射了他忠于职守、唯法而不唯上的“怀素”“惟白”本色。

据史书记载,他赴江西任黜陟使期间,严格依法考核官员,实事求是,褒贬恰当;任考功员外郎期间,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他无所顺从,选才用人深得好评。

马怀素自幼聪明睿智,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苦读。父母为其取此名,寄予厚望。马怀素无愧于父母期盼,为官不忘初心、牢记根底本色。他去世后,停朝两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