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内容提要:泰伯是吴民族的始祖,又称“三让王”,他不仅在吴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在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地位也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泰伯三让王位”呢?这个三让到底是哪三让?】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泰伯庙

殷商末年,周部落居住在今天陕西的岐山一带,它的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也叫太伯)、二儿子仲雍和和小儿子季历,三人是亲兄弟。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古公亶父

季历虽然是小儿子,但他深得父亲的喜爱。更主要的是,他生有一个儿子叫姬昌。

更更奇妙的是,这个姬昌生下来的时候,满天霞光中,一个红色的雀儿(朱雀)衔着一幅“天书”,告知大家周部落要兴起!

所以,古公亶父就心中一直想要把自己首领的位置,传给这个刚出生的孙子。

一、生一让,这是泰伯的第一让。

太伯得知父亲古公亶父有意要将周部落的首领之位,传给弟弟季历之子姬昌,心中就反复思量。

他思量什么呢?思量的是要把自己的第一顺位给让出来。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泰伯像

因为按照殷商和周部落的传位和继承关系,是传长传嫡,太伯是长又嫡出,自然是当然的首领位置第一继承人。

为不使父亲为难,太伯就带领着二弟仲雍,在父亲生病时假托下山采药而从岐山出走,来到西面二百多里陇县附近的吴山。

为什么太伯要带走二弟仲雍?因为仲雍是第二顺位的继承人,不带走不行啊,那还是首领轮不到老三季历。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仲雍像

这边泰伯、仲雍入吴山不返,那边季历很快就被古公亶父改立为“太子”,继承人。

这就是泰伯的第一让,也叫“生一让”。

二、死一让,这是泰伯的第二让。

上面不是说到古公亶父因病了吗,所以过了不久,古公亶父就真的去世了。

周部落是个讲礼孝的部落,这也是孔子总结的“周礼”的核心内容。

父亲去世了,以孝为先的泰伯、仲雍那是说什么都要赶回来奔丧的,不然这历史就没有办法写了呀。

于是故事又来了:季历遵古公亶父的“遗嘱”,要将王位归还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

这个就有意思了,为什么要还?自然是季历觉得自己不应该当首领,可是那季历为什么又当了自己都认为不应该当的首领?

既然已经都当了,还要再让一下,当初又何必多此一举呢?研读历史有时候真是麻烦又头疼。

泰伯当然是几次避让(按历史的套路,一般都是让三次或者五次),可是季历还是坚持要太伯当。

太伯于是就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和已经出走到西吴的族人举族南迁到了江苏无锡市梅村镇(那时候还没有无锡这一说)的梅里。

在梅花盛开的无锡梅里,泰伯和仲雍还决绝地断发纹身,以示永不为周君。

太伯的行为感动天地、感动了当地百姓,大家慕其德义“归而从之者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王,国号句吴。

此为二让,也叫“死一让”。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季历像

据说季历还一直追到无锡的坊前这个地方,实在找不到泰伯了,才失望地回到渭原,然后无可奈何地又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

在今天的无锡火车站南广场的河边,还有诗碑上留有季历在无锡写的诗歌;无锡的坊前,也是因为季历在此下马而后人为他立的牌坊而得名,不过牌坊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

三、再一让,这是泰伯的第三让。

大约公元前1193年,当了周君的季历,却莫名其妙地被殷朝第29代商王文丁给杀害了!

于是季历之子姬昌应该要继承周君之位了。

可是姬昌更是一个大孝子,他想,自己还有二个伯父呢,咱们周朝(部落)是个讲“礼”“义”“忠”“孝”的地方,我如果不去请两位伯伯回来的话,这以后的历史该怎么写啊,我姬昌应该是个什么形象呢?

于是姬昌派人去数千里外的无锡请泰伯回中原继位。

也怪吧,季历都没有能找到泰伯和仲雍,为什么姬昌却能派人找到他们呢?

结果自然大家都想得到了,太伯又一次拒绝回去,而且深深地祝福侄子姬昌带领周部落走向 繁荣昌盛。

这就是第三让,历史上又叫“再一让”。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周文王

泰伯的“三让王位”的行为美德,深深感动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把泰伯三让王位的行为,提升到了泰伯和仲雍有着伟大的“仁孝”思想和敦厚的人品的高度。

因此孔子在《论语·泰伯篇第八》首章记:“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到了汉代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在他的《史记》中,把泰伯传记列为“世家第一”,并排在历史上众帝王世家之前。

后代的吴氏子孙建了无数的吴氏宗祠,宣扬本氏族的“三让”祖德和“世家第一”,自豪感爆棚,千秋百世的传芳激励其族子孙后代。

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我的解读与你的看法是否一样?

中为泰伯

【小结:泰伯是真的伟大啊,你看现在的小孩子连个梨子都不相让,他却三次把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王位让出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