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穷秀才,其实是误解,他们的福利让人羡慕

在古代有一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古人眼中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出路,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作为父母都盼望子女能够高中科举。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穷秀才,其实是误解,他们的福利让人羡慕

然而在古代读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小孩子启蒙的时候就要送到私塾,还要给先生送礼,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上私塾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小孩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想靠科举最起码要熟背《四书》,大概是四五万字,要熟背这些才具备了参加考试的基础,请注意只是具备基础,之后要想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则还要继续苦读经史子集。

许多人苦读了一辈子,可就是考不上一个功名,在明、清时期最低级的功名就是通过院试考试获得生员的资格,别小看这个生员的资格,有的人到大几十岁才获得这个资格,有了这个资格就可以继续考试。

对穷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科考,因此古代考中科举的往往是穷人居多,其中大多数穷人仅是考中秀才就能够实现养家糊口,这些秀才通常是以教书谋生,生活方面比较清贫,因此被称为穷秀才。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穷秀才,其实是误解,他们的福利让人羡慕

在一些古装剧中常出现“穷秀才”这样的形象,导致观众也误以为“穷秀才”是没有用的,甚至还把“穷秀才”当时脏话骂人,可在古代真实的生活之中,“穷秀才”是许多人高攀不起的。

现代人对秀才有着很大的误解,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能够考取秀才十分不容易,读书人先是考取童生,然后到县里去参加考试,通过县里的考试之后再到府里考试,通过层层考试之后才算是秀才。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某种类型的人才也是如此,那么古代秀才多吗?如果多了就不值钱了,被骂“穷秀才”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古代秀才非常稀少,据记载,在明清时期一个县里通常是由十几个秀才而已。

由此可见在古代秀才是稀缺的,每个秀才在自己家乡或是村镇里,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除了不能当官,其它各项福利让人羡慕不已,他们属于士大夫阶层,对普通百姓而言是有身份的人。

秀才同样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见到县太爷也不用下跪,此外秀才的田地是可以免税的,因此许多人会把田地挂在秀才名下,以减少赋税,所以秀才的收入是很不错的,在社会交往方面,他可以随时找县太爷。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穷秀才,其实是误解,他们的福利让人羡慕

因此古代秀才并不穷,即便是穷秀才也让人羡慕甚至高攀不上,要不然为何如此多人削尖脑袋也要科举,正所谓无利不起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