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窮秀才,其實是誤解,他們的福利讓人羨慕

在古代有一句話常被人們挂在嘴邊,那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古人眼中讀書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出路,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作為父母都盼望子女能夠高中科舉。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窮秀才,其實是誤解,他們的福利讓人羨慕

然而在古代讀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小孩子啟蒙的時候就要送到私塾,還要給先生送禮,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上私塾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小孩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想靠科舉最起碼要熟背《四書》,大概是四五萬字,要熟背這些才具備了參加考試的基礎,請注意隻是具備基礎,之後要想考上秀才、舉人、進士,則還要繼續苦讀經史子集。

許多人苦讀了一輩子,可就是考不上一個功名,在明、清時期最低級的功名就是通過院試考試獲得生員的資格,别小看這個生員的資格,有的人到大幾十歲才獲得這個資格,有了這個資格就可以繼續考試。

對窮人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科考,是以古代考中科舉的往往是窮人居多,其中大多數窮人僅是考中秀才就能夠實作養家糊口,這些秀才通常是以教書謀生,生活方面比較清貧,是以被稱為窮秀才。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窮秀才,其實是誤解,他們的福利讓人羨慕

在一些古裝劇中常出現“窮秀才”這樣的形象,導緻觀衆也誤以為“窮秀才”是沒有用的,甚至還把“窮秀才”當時髒話罵人,可在古代真實的生活之中,“窮秀才”是許多人高攀不起的。

現代人對秀才有着很大的誤解,在明朝和清朝時期,能夠考取秀才十分不容易,讀書人先是考取童生,然後到縣裡去參加考試,通過縣裡的考試之後再到府裡考試,通過層層考試之後才算是秀才。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某種類型的人才也是如此,那麼古代秀才多嗎?如果多了就不值錢了,被罵“窮秀才”也是可以了解的,然而古代秀才非常稀少,據記載,在明清時期一個縣裡通常是由十幾個秀才而已。

由此可見在古代秀才是稀缺的,每個秀才在自己家鄉或是村鎮裡,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除了不能當官,其它各項福利讓人羨慕不已,他們屬于士大夫階層,對普通百姓而言是有身份的人。

秀才同樣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見到縣太爺也不用下跪,此外秀才的田地是可以免稅的,是以許多人會把田地挂在秀才名下,以減少賦稅,是以秀才的收入是很不錯的,在社會交往方面,他可以随時找縣太爺。

古代被人看不起的窮秀才,其實是誤解,他們的福利讓人羨慕

是以古代秀才并不窮,即便是窮秀才也讓人羨慕甚至高攀不上,要不然為何如此多人削尖腦袋也要科舉,正所謂無利不起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