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朱元璋搞定了張士誠,并把當時的平江路改為了蘇州府。

因為元末的戰亂,加上張士誠的橫征暴斂,當時的蘇州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但是随着第二年朱元璋稱帝南京,蘇州的人氣就開始開始慢慢聚攏。
一個地方要想在古代獲得發展,一一般要具備兩條要素。
第一是人。
“人口紅利”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不過在部分人的印象裡,“人口紅利”可能隻是指人口多,勞動力就多勞動力多生産成本就低。
其實這隻是“人口紅利”的一小方面,它真正的厲害的地方,是人口多了之後,會孕育出各式各樣的人才,而人才才是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當時明朝的首都就在蘇州府,政治中心的引人能力相信不用多說大家也能了解。
據一份明崇祯年間的文字記載,當時在蘇州往來的人,已經“日不下億萬衆” 。明初的數字雖然比這個肯定會低,但是作為南京所在地,這裡的人口又怎麼可能少的了。
另一個發展要素是交通。
據當地的縣志等文獻記載,明朝時期,蘇州的道路街道有數百條,而這些道路街道幾乎都是依河而建,當時的橋梁也不下座,也就是說蘇州是個典型的“水上城市”。
衆所周知,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最經濟的運輸就是水路,因為它原則上不需要日常建設和維護,而且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更是事半功倍,是以古往今來,自己水網密布,且和外界又沒有阻斷的地方,鮮有發展不起來的。
是以這兩種要素都具備的蘇州,在當時的發展得很快。蘇州在明代,不僅僅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即使朱棣遷都之後,蘇州的政治地位依然很高),還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手工業重鎮、商業中心、紡織業中心......為了便于了解,可以把它想象成今天的上海。
今天的上海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什麼樣,當時的蘇州在當時人的眼裡就是什麼樣。大量流動的人口,繁榮的經濟,便捷的交通,也讓這裡成為了“時尚之都”。衣、食、住、行,蘇州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标杆。
據有心人統計,甲天下的蘇州園林,大約有二百多座,而其中的四分之三都修建于明代,園林這種非富貴人家所難以修成的東西,蘇州都有這麼多,其它的就可想而知。是以當時的蘇州這個“時尚之都”,就成了大家在吃穿住行上學習的榜樣,于是“蘇州樣”這個叫法也慢慢傳開。
不過蘇州雖然綜合實力很強,但是它也不是全能的,據明代的《五雜俎》記載,江南等地請工匠做工時,如果聽到對方說的是粵語,那麼就會主動給工匠增加工資。
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當時廣州地區的工匠全國有名,素有“廣州匠”之稱。
那麼廣州為何會盛産工匠呢?
雖然蘇州河廣州都曾被朱元璋收複,但是兩者的命運不太一樣,蘇州完全是朱元璋應答下來的,而廣州不是,當年朱元璋的兵峰到了廣州附近之後,沒人敢跟明軍硬剛,而是“望風而降”,是以朱元璋接受的廣州,是一個沒有經過戰火摧殘的廣州。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廣州從唐朝開始,就成了我國重要的出口貿易城市,宋、元基本延續了唐朝的老路,等到朱元璋建國以後,雖然經過了短時間的“禁海”,但廣州的外貿生意并沒有受太大的影響。
明朝的對外貿易,先是通過“朝貢”的方式,變相地進行官方買賣,到了永樂時期,官方隻把一些比較重要的貨物卡在手裡,一般的貨物,已經允許民間購買,但是的貿易就已經“往來不絕”,這種情況發展到了後來,基本不再設限,允許百姓随意和外國人進行友好的商務交流。
因為有了強力的供求關系,是以廣州的商業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當地人除了忙于經商之外,還湧現出了很多的手工業達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匠人”。
這些“匠人”出現的原因,除了因為需求的增加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據記載,當時外國進口的很多東西,在大明都能賣得上的價,而聰明的廣州居民,則從中挖掘一些可以自己仿制加工的東西,比如當時有名的“天鵝絨”等特殊布料,當地人在采買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東西值錢之後,就開始自己仿制,因為當時的手工業品,其實技術壁壘不高,是以有一些很容易就仿制了。
而在仿制的過程當中,這些手工業者,又從中吸收了一些相對先進的技法和理念,然後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特色,最終就形成了有獨特風格的東西,除了布料之外,其它的一些手工品也有類似的例子。
因為廣州的“匠人”,善于觀察,善于“中西合璧”,善于“總結創造”,最終前來購貨的外國人發出了由衷的感歎——完美技藝,巧奪天工!
除了金錢的刺激之外,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對“廣州匠”提供了發展的動力,據記載,“廣州匠”因為有一技之長,赢得了廣泛的社會尊重,他們不光出沒于工廠作坊,還是各階層的座上賓,就連清貴的讀書人,也對他們非常尊重,甚至還有人對名望高的“廣州匠”恭敬的執弟子禮......
如果說“蘇州樣”反映了明朝曾經的輝煌,那麼“廣州匠”的則是告訴我們,天下何物不足以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