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漆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坚牢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不但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工业的各部门均有用到。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在实践中,我国古人运用化学手段,创造了髹漆彩绘、夹纻造像、“金银平脱”、“剔红”、“戗金”等油漆技术,享誉中外。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漆液是我国原产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生理分泌物,我国古代聪明的劳动人民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人工利用,从漆树中有意识地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为原始的漆器。

古代先民发现,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就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制成深色黏稠状的流体。这样,生漆成为了熟漆;又加入红色颜料,就成为原始的色漆。

此外,古代先民还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发明了髹漆技术。比如春秋晚期精美的几、案、俎、鼓瑟、戈柄、镇墓兽等,都有实物出土。

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苏吴江新石器时期晚期遗址中,出土有髹漆彩绘黑陶罐;安阳殷墟遗址中也出土红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现存最古的漆器纹饰。

战国漆器彩绘中包括红、黄、蓝、白、黑5种色和各种复色,所用颜料大概是朱砂、石黄、雄黄、雌黄、红土、白土等矿物性颜料和蓝靛等植物性染料。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我国古代制漆器的时候,常常要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时候,也用桐油和各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抽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因此形成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桐油是我国特产的应用得比较广的干性植物油。它是从油桐树种子中榨出来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了桐油成膜的性能,并且把它和漆液合用,这在化学技术史上也是一个卓越的创举。

为了防腐,后来有些木建筑和金属器物表面也涂饰漆层,许多漆器上都绘有各种彩色花纹图案。

从技术上来判断,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漆器显然是用干性油加各色颜料配成的油彩来绘饰各种纤细的花纹图案的。虽然油彩亮度比漆大,但是抗老化性不及漆。漆产量比油小,成本比油高。

把干性油作为稀释剂填入漆中,既可改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把油和漆合用,正可取长补短,使物尽其用。就是近代也还是这样。

秦汉时期,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荫室”的记载。荫室是制漆时候的特殊专用房间,因为漆酚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容易裂纹,荫室的设置正是为此提供条件。

汉代出土漆器有勺、盘、案、奁、盒、耳杯、枕、棺椁等,内胎多是木、麻两种,麻胎的称“夹纻”。漆器上还饰以金银铜箍,叫作“扣器”,是一种奢侈品。一件纹饰漆杯等于10件铜杯,而金银扣器自然要比这还贵重。

汉代在漆器主要产地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富豪之家竞相使用漆器。这类金银扣器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出现,漆器铭文中的“黄涂工”可能和造这类漆器的工种有关。

从出土的汉代纪年铭漆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名,还反映出漆工作坊里的劳动分工相当繁细,这为了解当时油漆技术操作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汉代官营漆器作坊中,有做内胎的秦工、上工,即漆工,在铜制附饰品上鎏金的黄涂工,描绘油彩花纹的画工,刻铭文的髹工,最后修整的清工,管全面的工师的造工等工种。官中有护工卒史、丞、椽、令史等。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除官工外,民间漆工经营也相当发达。当时的民谚有“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

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漆工又发明用夹纻造像。先借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再在外面粘贴麻布几层,布胎上髹漆并且彩绘,等干了以后,除去泥模,就成了中空的漆塑像,又叫“脱胎”。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当时已经可以塑造出丈八高的巨型脱胎塑像,是古代油漆工艺的一大成就。

贾思勰还在他的《齐民要术》中有专篇论述漆器,尤其是叙述了延长漆膜耐久性的保护方法,指出漆器遇潮湿容易生霉,必须在盛夏连雨季节“一曝使干”,利用日光紫外线杀菌。

还提到朱砂亲油性好,具有耐候性。这些精辟意见,都是根据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

唐代在两汉金银扣器的基础上发展为“金银平脱”。就是把金银薄片雕成花纹胶粘在漆胎上,上漆后经打磨推光,现出闪闪发光的金银花纹,和漆面平托于器表,十分考究。

唐代又创制“剔红”技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或金属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浅花纹图案,显出有立体感的图像。同时用蚌壳、玉石装饰在漆面上的螺钿也相当发展。

五代时候的藏书家朱遵度为了总结历代漆工的经验,写出《漆经》一书,是最早的漆工专著。可惜,这样一部重要的书竟没有流传下来。

唐代的剔红在宋元时期很盛行,又称“雕红”,底胎用贵金属。类器物至今仍有传世,确实名不虚传。还有一种叫“犀皮”的漆器,也以宋代所制的比较好,涂的是朱黑黄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

元代以浙江嘉兴的张成、杨茂二家所制雕红最闻名,雕法圆浑。嘉兴彭君宝又以“戗金”著称。

所谓戗金是填漆的一种,在漆地上先刻好花纹图案,再填上金粉,经打磨后成器。和金银平脱相比,又别具一格。

螺钿也是元代供富室之家享用的高级漆器,除蚌壳外,还饰以各种颜色的珠宝玉石,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明清时期,油漆技术继续发展。明代初期洪武年间就在南京设立了漆园、桐园,种漆、桐各千万棵,以示提倡。永乐年间又在北京果园厂设立官局用来制造雕漆,由元代著名漆工张成的儿子张德刚等名匠在里面操作,用、木、锡料作胎,专供皇家御用。宜德年间的剔红、填漆尤其优美。

隆庆年间,新安的民间剔红艺人黄成的作品,可以和官局果园厂的制品媲美。

黄成还写了《髹饰录》一书。这书分乾、坤两集:乾集讲漆器制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坤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

油漆技术与化学工艺

这是现存一部完整的具有总结性的漆工专著,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清代以来基本上承袭了前代的技术。嘉庆、道光年间扬州漆工卢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所制镶嵌、雕刻、造像等都有传世作品。后来油漆技术没有很好地发展,有些技法反而失传。

我国漆器和髹漆技术很早就流传到了国外。朝鲜、蒙古、日本等东亚国家,缅甸、印度;孟加拉国、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亚、西亚各国,都在很早以前的汉、唐、宋代从我国传入了漆器和油漆技术,并且分别组织了漆器生产,构成亚洲各国一门独特的手工艺行业。

新航路发现以后,我国漆器再向西传到欧洲一些国家。

知识点滴

1421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力排众议将国都迁往北京。定都后即下令从全国征召工匠充盈内府。

出于对雕漆的重视,永乐皇帝还亲自面试漆器工匠的技艺水平。他听闻元代雕漆名匠张成、杨茂皆善于雕漆,下诏命两人入京,其时两人已故去,张成之子张德刚因子承父业替其父进京面圣。永乐皇帝当面考察,非常满意,于是将其委任为营缮所做技术副长官,管理果园厂雕漆生产。

从这里可以看出永乐皇帝朱棣对雕漆的酷爱。而永乐一朝制作的雕漆彪炳后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