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漆器堅牢耐用,外表光澤美觀,體質輕巧,不但廣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在工業的各部門均有用到。

在實踐中,我國古人運用化學手段,創造了髹漆彩繪、夾纻造像、“金銀平脫”、“剔紅”、“戗金”等油漆技術,享譽中外。
漆液是我國原産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樹的一種生理分泌物,我國古代聰明的勞動人民把這種自然現象加以人工利用,從漆樹中有意識地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為原始的漆器。
古代先民發現,從漆樹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就在日光下邊攪邊曬脫水,制成深色黏稠狀的流體。這樣,生漆成為了熟漆;又加入紅色顔料,就成為原始的色漆。
此外,古代先民還認識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條件,發明了髹漆技術。比如春秋晚期精美的幾、案、俎、鼓瑟、戈柄、鎮墓獸等,都有實物出土。
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蘇吳江新石器時期晚期遺址中,出土有髹漆彩繪黑陶罐;安陽殷墟遺址中也出土紅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現存最古的漆器紋飾。
戰國漆器彩繪中包括紅、黃、藍、白、黑5種色和各種複色,所用顔料大概是朱砂、石黃、雄黃、雌黃、紅土、白土等礦物性顔料和藍靛等植物性染料。
我國古代制漆器的時候,常常要在漆裡摻入桐油等幹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時候,也用桐油和各種顔料或染料構成的抽彩加繪各種花紋圖案。是以形成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漆器工藝。
桐油是我國特産的應用得比較廣的幹性植物油。它是從油桐樹種子中榨出來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了桐油成膜的性能,并且把它和漆液合用,這在化學技術史上也是一個卓越的創舉。
為了防腐,後來有些木建築和金屬器物表面也塗飾漆層,許多漆器上都繪有各種彩色花紋圖案。
從技術上來判斷,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漆器顯然是用幹性油加各色顔料配成的油彩來繪飾各種纖細的花紋圖案的。雖然油彩亮度比漆大,但是抗老化性不及漆。漆産量比油小,成本比油高。
把幹性油作為稀釋劑填入漆中,既可改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把油和漆合用,正可取長補短,使物盡其用。就是近代也還是這樣。
秦漢時期,油漆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有關于“蔭室”的記載。蔭室是制漆時候的特殊專用房間,因為漆酚在陰濕環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幹後又不容易裂紋,蔭室的設定正是為此提供條件。
漢代出土漆器有勺、盤、案、奁、盒、耳杯、枕、棺椁等,内胎多是木、麻兩種,麻胎的稱“夾纻”。漆器上還飾以金銀銅箍,叫作“扣器”,是一種奢侈品。一件紋飾漆杯等于10件銅杯,而金銀扣器自然要比這還貴重。
漢代在漆器主要産地四川的蜀郡和廣漢郡,富豪之家競相使用漆器。這類金銀扣器在出土器物中也有出現,漆器銘文中的“黃塗工”可能和造這類漆器的工種有關。
從出土的漢代紀年銘漆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點和工匠名,還反映出漆工作坊裡的勞動分工相當繁細,這為了解當時油漆技術操作過程提供了寶貴資料。
漢代官營漆器作坊中,有做内胎的秦工、上工,即漆工,在銅制附飾品上鎏金的黃塗工,描繪油彩花紋的畫工,刻銘文的髹工,最後修整的清工,管全面的工師的造工等工種。官中有護工卒史、丞、椽、令史等。
除官工外,民間漆工經營也相當發達。當時的民諺有“家有百株桐,一世永無窮”。
兩晉南北朝時期,古代漆工又發明用夾纻造像。先借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再在外面粘貼麻布幾層,布胎上髹漆并且彩繪,等幹了以後,除去泥模,就成了中空的漆塑像,又叫“脫胎”。
當時已經可以塑造出丈八高的巨型脫胎塑像,是古代油漆工藝的一大成就。
賈思勰還在他的《齊民要術》中有專篇論述漆器,尤其是叙述了延長漆膜耐久性的保護方法,指出漆器遇潮濕容易生黴,必須在盛夏連雨季節“一曝使幹”,利用日光紫外線殺菌。
還提到朱砂親油性好,具有耐候性。這些精辟意見,都是根據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
唐代在兩漢金銀扣器的基礎上發展為“金銀平脫”。就是把金銀薄片雕成花紋膠粘在漆胎上,上漆後經打磨推光,現出閃閃發光的金銀花紋,和漆面平托于器表,十分考究。
唐代又創制“剔紅”技術,把朱漆層層塗在木或金屬胎上,每上一道漆就用刀剔出深淺花紋圖案,顯出有立體感的圖像。同時用蚌殼、玉石裝飾在漆面上的螺钿也相當發展。
五代時候的藏書家朱遵度為了總結曆代漆工的經驗,寫出《漆經》一書,是最早的漆工專著。可惜,這樣一部重要的書竟沒有流傳下來。
唐代的剔紅在宋元時期很盛行,又稱“雕紅”,底胎用貴金屬。類器物至今仍有傳世,确實名不虛傳。還有一種叫“犀皮”的漆器,也以宋代所制的比較好,塗的是朱黑黃三色漆,和犀牛皮很相像。
元代以浙江嘉興的張成、楊茂二家所制雕紅最聞名,雕法圓渾。嘉興彭君寶又以“戗金”著稱。
所謂戗金是填漆的一種,在漆地上先刻好花紋圖案,再填上金粉,經打磨後成器。和金銀平脫相比,又别具一格。
螺钿也是元代供富室之家享用的進階漆器,除蚌殼外,還飾以各種顔色的珠寶玉石,組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明清時期,油漆技術繼續發展。明代初期洪武年間就在南京設立了漆園、桐園,種漆、桐各千萬棵,以示提倡。永樂年間又在北京果園廠設立官局用來制造雕漆,由元代著名漆工張成的兒子張德剛等名匠在裡面操作,用、木、錫料作胎,專供皇家禦用。宜德年間的剔紅、填漆尤其優美。
隆慶年間,新安的民間剔紅藝人黃成的作品,可以和官局果園廠的制品媲美。
黃成還寫了《髹飾錄》一書。這書分乾、坤兩集:乾集講漆器制造的原料、工具、方法,列舉了各種漆器可能産生的毛病和原因;坤集叙述漆器分類和各種漆器的幾十種裝飾手法。
這是現存一部完整的具有總結性的漆工專著,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清代以來基本上承襲了前代的技術。嘉慶、道光年間揚州漆工盧葵生和他的作品是有代表性的,所制鑲嵌、雕刻、造像等都有傳世作品。後來油漆技術沒有很好地發展,有些技法反而失傳。
我國漆器和髹漆技術很早就流傳到了國外。北韓、蒙古、日本等東亞國家,緬甸、印度;孟加拉國、高棉、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亞、西亞各國,都在很早以前的漢、唐、宋代從我國傳入了漆器和油漆技術,并且分别組織了漆器生産,構成亞洲各國一門獨特的手工藝行業。
新航路發現以後,我國漆器再向西傳到歐洲一些國家。
知識點滴
1421年,明永樂皇帝朱棣力排衆議将國都遷往北京。定都後即下令從全國征召工匠充盈内府。
出于對雕漆的重視,永樂皇帝還親自面試漆器工匠的技藝水準。他聽聞元代雕漆名匠張成、楊茂皆善于雕漆,下诏命兩人入京,其時兩人已故去,張成之子張德剛因子承父業替其父進京面聖。永樂皇帝當面考察,非常滿意,于是将其委任為營繕所做技術副長官,管理果園廠雕漆生産。
從這裡可以看出永樂皇帝朱棣對雕漆的酷愛。而永樂一朝制作的雕漆彪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