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说到科举考试,每个人都不陌生。不管在历史书籍里还是电视剧里面,都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相关情节。

。科举,简单来说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科举开始于汉,废除于清朝光绪年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到完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科举的发展。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一、汉代以前——周代乡举里选、战国养士

周代之前的夏商时期,我国属于奴隶制社会,这时候在统治者左右任职的贵族,都是世袭制的。

当然,也有统治者从下层社会中选拔人才,比如说,伊尹、傅说两人,本来都是奴隶,但是受到了当时君主的重用,从而为君主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西周时期,

大夫以下的职务开始实行乡举里选制。

什么是乡举里选呢?那时候的“乡”指的是贵族居住的地方,是城市里。“里”则是指基层居民点。

乡举里选就是由乡、里评论、推选出“秀士”、“俊士”等人才供天子驱使。

乡举里选每三年一次,在当时称为大比。《周礼.地官.乡大夫》里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社会发生了大变革。这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官员任命不再用世袭制,而是注重其才能。

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很多地方开始办起了私学,私学的兴起,又涌现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这时候把具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人都叫“士”。最后为了满足需要,各国的君主、宰相等等纷纷养起士来。

士的来源有贵族,也有平民。他们的到来使原来的世袭制完全被废除了。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二、汉代——察举与征辟

随着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以前养士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又产生了新的任官途径:太学、察举和征辟。

太学在京师开办,里面的学员由太常选拔,或者由郡国选送。

然后由五经博士(汉代职掌五经学术和太学教育的官职)教授学习。每年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则可以授予官职。

察举又叫荐举,是由公卿级郡国守相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

这时候的察举主要考察两方面,即孝廉和文才。不过,察举上来的人才还要经过皇帝“策问”才能授予官职。“策问”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策,也就是皇帝现场提出问题,应试者根据问题作答;二是射策,应试者用箭投射简策,然后回答简策上的问题。杜甫就曾在《醉歌行》里写道: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征辟则是指对有名望的士人,直接征聘,授予官职。如果是皇帝直接聘请,就为“征”,由官府聘请的则为“辟”。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后来,曹丕称帝后,就将选官制度变成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就是把选拔的对象分成了九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政府按等级录用。

中正指的是评判等级的官员,他们都是朝廷中非常有声望的人。中正官员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以汉代的孝廉、秀才两方面进行推荐。

这种制度在开始确实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人才,只是到了后期,人物品评由豪门贵族操纵,只注重对方的家世,不考虑德行。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制甚至沦落为豪门贵族巩固门阀权力的工具。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四、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代统治者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大小官员变成直接由中央任命。

选拔的方式就是分科公开考试。

隋炀帝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除开进士科,隋代还设立了明经科。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代后来遵循隋朝的制度,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只是增加了“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余科,不够还是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在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或“秀才”,要参加进士科考试,还需要请当世显贵或者有文学声望的人向考官推荐,才有及第的希望。

进士科每一百个人中只会录取一到两个人,所以非常难考,一旦考中,则被视为“登龙门”。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或者是“状头”。

除这些常科以外,唐代还有制科,制科也就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比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风雅古调”科等百余种。

制科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授官,常科考试后还需要参加吏部的“选试”,“选试”合格后才能被授予官职。在授官方面,制科最好,其次是明科,再次是进士。不过进士虽然开始授予的官职较低,但是升迁很快。很多当时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五、宋元——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对于前面几个朝代有着不少重大的改革与发展。

一是殿试制度的建立以及录取名额的扩大。

为了直接控制科举,宋太祖开创了殿试,也就是由皇帝在殿廷举行最高一级的考试。这样就把所有的考生变成了“天子门生”,避免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政治勾结。相对于唐代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宋代的录取人数可是大大增加,每次大约二三百人,最多的时候甚至到了五六百人。

二是考试内容改革。废除明经等科,常科只保留了进士科。

而且内容变化,从诗赋、帖经等改为经义、论策,重点强调对经书义理的阐述。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三是制科受重视。

制科被称为当时的“大科”,官员或百姓都可以参加考试,考生先由考官进行“阁试”,再由皇帝“御试”。考取后即可升官或者授官。

四是考试程序和方法的改革。

宋代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和殿试。各州通判主持州府试,录取后被称为“举子”、“贡生”。然后每年春季由礼部举行礼部试。被录取的人方可参加殿试。阅卷的要求相对于唐代也严格些,试卷要糊名、誊录、弥封用印再送给考官评阅。

五是元代重经义。

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不过民族歧视政策很明显,就拿考试难易程度来说,蒙古、色目人(北方各少数民族)较易,汉人、南人(灭宋后所收服的人)较难。

在考试内容上,元代重经义,经义在“四书”内出题,答案则要参考朱熹的《四书集注》,这种考试方法,在明清时代仍然沿用,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很大。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六、明清时代——科举制的鼎盛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期,清末科举制又进入衰亡期。但是纵观整个科举制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方法、制度方面,堪称历代之最。

明清时期科举的最大特点是科举与学校的相结合,进学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要入学,首先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院试后即可入学。

入学之后还要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方可任官。乡试每三年在京城和各省省会举行一次。会试则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会试之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举行。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除殿试之外,其他考试均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应试者还得以古人的语气作文。殿试内容则只有经史时务策一道,在保和殿举行,答题时间为一天。

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差,不会落榜。其中第一甲最是厉害,不仅赐进士及第,而且只取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才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则只赐同进士出身。

蒲松龄72岁还在科考,范进中举后疯了。古代科举考试你了解多少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初期,统治者确实秉着“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本质,但是其实整个科举制度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钳制思想的一种手段。许多人兜兜转转,一辈子混迹于科举场,也不过是为了能够一朝得中、扬名立万。

参开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崇琛

《宋代科举社会》梁庚尧

《科举史话》王道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