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孙丕扬是明朝时期的一名官员,六十二岁的时候,担任了吏部尚书一职。这个职位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皇帝选拔人才,并把这些人才都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因为,明朝官职制度的特殊性,明朝是没有宰相的,作为六部之首的孙丕扬,就是当时最大的官。

据史料记载,孙丕扬是一个非常廉洁奉公的人,但是,可笑的是,孙丕扬在座上吏部尚书之位后,却创建了“掣签法”,来选拔明朝的官员。在这样的规则之下,要想得到某个职位,不是看才能,也不是看资格,而是凭手气。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这真让人感到意外,一个聪敏又拥有正面形象的大臣,居然,会把选拔人才这样的大事当做儿戏,真是有些荒唐。

都知道,朝廷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择优录取,还要看这个人的长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但是,孙丕扬的这种做法,把朝廷正常选拔人才的制度都给打乱了。孙丕扬的做法,引起了当朝许多人的批判,比如于慎行。

他在《谷山笔尘》卷五中,这样批评孙丕扬:

人的才能有长有短,各有所宜;资格有高有下,各有所便;地方事务有繁有简,各有所合;上任的路途有远有近,各有所准。而这一切差别都付之竹签,难道遮上了镜子还能照见面貌,折断了秤杆还可以称出分量么?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除此之外,于慎行还考虑到了任职官员的路途问题。在古代,各地交通都不是很发达,官员如果要去外地上任的话,就需要很多的路费。但是,刚上任的官员,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路费呢?这也致使许多新上任的官员都会去借钱。

而在官员工资不高的情况下,新上任的官员在面对还债压力的同时,就会产生贪污的现象。更甚者,抽签的结果具有随机性,很可能选中的官员,对当地的情况并不是很熟悉,甚至,还会有语言不通的现象。这般复杂的情况,让新官员怎么去治理呢?

就连明朝的大学者顾炎武,都对孙丕扬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指责。他认为:孙丕扬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事外,从来都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利益。用这样的方法选拔出来的人才,因为,人地不相宜,而导致当地吏治变坏,官逼民反,刀兵相见。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那么,孙丕扬的抽签法既然很不实用,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据《明史》记载:孙丕扬谁都不怕,却只怕太监。

朝廷上谁都知道他为官清廉,都不敢走他的后门,但是,那些宦官却敢。许多宦官得知孙丕扬可以给人安排官职之后,就缠着孙丕扬给自己安排。对于这些宦官,孙丕扬不敢得罪,又不敢不帮忙,所以,他只能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堵塞宦官走捷径的路,这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特别害怕相权独大,而影响皇帝揽权。所以,他就在《皇明祖训》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后代有敢建议立宰相者,灭九族。这样看来,孙丕扬只需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受到区区宦官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明朝在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就要亲自处理很多的事情,还不能让人代劳。作为一朝的皇帝,作为一个高层的管理者,皇帝要做到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皇帝从小就生活在宫之中,对一些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他就需要一个协助他的得力助手。

皇帝每次在批阅奏折的时候,都需要一批人先审阅一遍,然后,替皇帝草拟一个意见,叫做“拟票”。之后,再送回到皇帝的手中,皇帝同意了,朱批之后就可以下发了。在这过程中,皇帝则需要一个一个的亲自审阅。

如果,皇帝懈怠,那批阅奏折的权力就会落到他人手中,比如:正德皇帝,因为自己的贪玩,就把审阅奏折的事,交了身边的宦官,使得当朝首辅都看不出真假。就在这一过程中,导致一部分行政权力的中心开始转移了。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即使明朝有辅佐皇帝的内阁,内阁中有内阁大臣的严格把关,大权也旁落到了宦官的手中。所以,对于宦官,孙丕扬怎么能不害怕呢?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讨论了论资排辈的源头,认为:它与抽签制度是一样的,都是靠运气来选择人才,舍弃了按照才能来选拔人才的原则。并且,为了显示这项制度的“优越”性,还配合着资格和年头,两种先决条件来选拔。

鉴于此状,崔亮只得上书请示,按照任职年限来选拔人才。

当官“论资排辈”可取吗?这一时期更奇葩,当官全靠“手气”

虽然,这个办法在当时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但是,它确实是一个保全自己的好方法。而且,上行下效,朝廷这样做,下面的人也自然这样做了。久而久之,论资排辈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直到现在,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会受到论资排辈的影响。

这种阻碍公平的法则,成为了选拔人才公正与否的中间地带,就此,催生了很多腐败之事。即使这种法则,在现在已经被世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它选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甚至,无法担负重任。所以,在资本运行、优胜劣汰的社会里,终究会被时间所淘汰。

参考资料:

【《明史》、《谷山笔尘》、《皇明祖训》、《日知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