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孫丕揚是明朝時期的一名官員,六十二歲的時候,擔任了吏部尚書一職。這個職位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皇帝選拔人才,并把這些人才都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因為,明朝官職制度的特殊性,明朝是沒有宰相的,作為六部之首的孫丕揚,就是當時最大的官。

據史料記載,孫丕揚是一個非常廉潔奉公的人,但是,可笑的是,孫丕揚在座上吏部尚書之位後,卻建立了“掣簽法”,來選拔明朝的官員。在這樣的規則之下,要想得到某個職位,不是看才能,也不是看資格,而是憑手氣。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這真讓人感到意外,一個聰敏又擁有正面形象的大臣,居然,會把選拔人才這樣的大事當做兒戲,真是有些荒唐。

都知道,朝廷在選拔人才的時候,不僅要擇優錄取,還要看這個人的長處是什麼。隻有這樣,才能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崗位上去,但是,孫丕揚的這種做法,把朝廷正常選拔人才的制度都給打亂了。孫丕揚的做法,引起了當朝許多人的批判,比如于慎行。

他在《谷山筆塵》卷五中,這樣批評孫丕揚:

人的才能有長有短,各有所宜;資格有高有下,各有所便;地方事務有繁有簡,各有所合;上任的路途有遠有近,各有所準。而這一切差别都付之竹簽,難道遮上了鏡子還能照見面貌,折斷了秤杆還可以稱出分量麼?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除此之外,于慎行還考慮到了任職官員的路途問題。在古代,各地交通都不是很發達,官員如果要去外地上任的話,就需要很多的路費。但是,剛上任的官員,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路費呢?這也緻使許多新上任的官員都會去借錢。

而在官員工資不高的情況下,新上任的官員在面對還債壓力的同時,就會産生A錢的現象。更甚者,抽簽的結果具有随機性,很可能選中的官員,對當地的情況并不是很熟悉,甚至,還會有語言不通的現象。這般複雜的情況,讓新官員怎麼去治理呢?

就連明朝的大學者顧炎武,都對孫丕揚的做法進行了尖銳的指責。他認為:孫丕揚是為了把自己置身事外,從來都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利益。用這樣的方法選拔出來的人才,因為,人地不相宜,而導緻當地吏治變壞,官逼民反,刀兵相見。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那麼,孫丕揚的抽簽法既然很不實用,他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據《明史》記載:孫丕揚誰都不怕,卻隻怕太監。

朝廷上誰都知道他為官清廉,都不敢走他的後門,但是,那些宦官卻敢。許多宦官得知孫丕揚可以給人安排官職之後,就纏着孫丕揚給自己安排。對于這些宦官,孫丕揚不敢得罪,又不敢不幫忙,是以,他隻能想出這麼一個馊主意,來堵塞宦官走捷徑的路,這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在朱元璋統治期間,他特别害怕相權獨大,而影響皇帝攬權。是以,他就在《皇明祖訓》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後代有敢建議立宰相者,滅九族。這樣看來,孫丕揚隻需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必受到區區宦官的影響,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明朝在廢除宰相之後,皇帝就要親自處理很多的事情,還不能讓人代勞。作為一朝的皇帝,作為一個高層的管理者,皇帝要做到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難的。皇帝從小就生活在宮之中,對一些實際情況并不是很了解,是以,他就需要一個協助他的得力助手。

皇帝每次在批閱奏折的時候,都需要一批人先審閱一遍,然後,替皇帝草拟一個意見,叫做“拟票”。之後,再送回到皇帝的手中,皇帝同意了,朱批之後就可以下發了。在這過程中,皇帝則需要一個一個的親自審閱。

如果,皇帝懈怠,那批閱奏折的權力就會落到他人手中,比如:正德皇帝,因為自己的貪玩,就把審閱奏折的事,交了身邊的宦官,使得當朝首輔都看不出真假。就在這一過程中,導緻一部分行政權力的中心開始轉移了。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即使明朝有輔佐皇帝的内閣,内閣中有内閣大臣的嚴格把關,大權也旁落到了宦官的手中。是以,對于宦官,孫丕揚怎麼能不害怕呢?

在《日知錄》中,顧炎武讨論了論資排輩的源頭,認為:它與抽簽制度是一樣的,都是靠運氣來選擇人才,舍棄了按照才能來選拔人才的原則。并且,為了顯示這項制度的“優越”性,還配合着資格和年頭,兩種先決條件來選拔。

鑒于此狀,崔亮隻得上書請示,按照任職年限來選拔人才。

當官“論資排輩”可取嗎?這一時期更奇葩,當官全靠“手氣”

雖然,這個辦法在當時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但是,它确實是一個保全自己的好方法。而且,上行下效,朝廷這樣做,下面的人也自然這樣做了。久而久之,論資排輩就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直到現在,在選拔人才的時候,都會受到論資排輩的影響。

這種阻礙公平的法則,成為了選拔人才公正與否的中間地帶,就此,催生了很多腐敗之事。即使這種法則,在現在已經被世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它選出來的人才良莠不齊,甚至,無法擔負重任。是以,在資本運作、優勝劣汰的社會裡,終究會被時間所淘汰。

參考資料:

【《明史》、《谷山筆塵》、《皇明祖訓》、《日知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