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唐喜欢古代文化的小年轻们总是会想到唐朝是如何开放、繁荣,而喜好战争历史的人提到大唐无不痛惜其实亡于藩镇割据。藩镇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就如同牛皮藓一样附着在大唐的皮肤上,终唐一世也未能彻底打破这种困境。然而藩镇并不是唐王朝灭亡的首要原因,相反在安史之乱后,因为有着藩镇的存在,大唐还被续命了150年。

唐朝政府与藩镇形成的是一种共生关系
唐朝的衰弱的确与节度使的权力过大有着不少干系,如唐王朝的衰弱就是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起叛乱导致的。但如果说唐王朝的灭亡是因为藩镇的话,这就有点说不过去。唐王朝孱弱,但是他并没有被某一个藩镇给灭亡,反而靠着这些藩镇之间的矛盾,大搞平衡术得以苟活。
唐王朝的真正掘墓人是黄巢之乱,这次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来势汹汹。各地藩镇无力或者不想镇压,导致这些农民靠着简陋的武器装备攻入了都城长安。在黄巢之乱后,全国各地开始了一股扩军的风潮,南方也开始紧跟时代的步伐,各种节度使都被安排上了。有着雄厚实力的北方节度使在动乱之后,仍然有着不小的实力,中央的权威在犬牙交错的各地节度使中被揍得满地找牙。
唐朝中后期,跟中央政府真正撕破脸皮的也只有河朔三镇,但河朔三镇所要求的不过是世袭罔替的特权而已,并没有取代唐称霸中原的野心,因此大规模的叛乱并没有发生。中原的藩镇还算比较听话,唐中央政府能够调动得了,并且这些节度使们都是忠于朝廷的人。
所以地处中原的这些藩镇成为了唐王朝对付河朔三镇的重要力量。河朔等地的强藩名义上是大唐的臣子,实际上就是一方的土皇帝,这些土皇帝的继承人朝廷根本无力干涉,所以为了避免兵戎相见,朝廷都会给他们一个名分。
这些强藩基本上不用向朝廷纳贡缴税,他们很多时候会向朝廷进献,但是这也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缴税,而是在向朝廷表示自己的顺从。这些藩镇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自力更生,每当有外敌入侵时,藩镇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爆发出惊人的实力击退来犯之敌。所以虽然藩地不上缴赋税,但是作为唐王朝的屏障,他们自己出钱出兵打仗,这一点无疑减轻了唐王朝的负担。
藩镇之间的矛盾犹如养蛊
唐初,经过几代唐皇的励精图治,大唐的版图可以说的上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疆域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统治。如长安发出的命令要有时候要经过一两个月才能到达某些偏远的地区,而当这些偏远地区遭遇敌情时又难以及时汇报给中央。为了方便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节度使这个官职应运而生。
从盛唐的疯狂扩张到饱和收缩,节度使也从偏远地区普及到了内陆。在黄巢起义的冲击下,大唐终于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但是推翻大唐的这些人也无力消灭存在了一百多年的藩镇,于是这些藩镇割据逐渐演化为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
在这些藩镇存在的期间,他们又是互殴混战有时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各个藩镇此消彼长,摇摆不定。但是这些藩镇的互殴就像是养蛊,数十个毒虫在一个桶里打来打去,实力强悍的吞并弱的,他们时而激烈、时而平静,养蛊人就在桶外静静看着,时不时还要用棒子去抽那些实力强劲的毒物。
它们争斗不休,从数十条变称十几条,后来最强大的那一只跳出了桶把养蛊人咬死了,但是自己又替代不了养蛊人又是跳回去和其他毒虫较劲。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