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提到大唐喜歡古代文化的小年輕們總是會想到唐朝是如何開放、繁榮,而喜好戰争曆史的人提到大唐無不痛惜其實亡于藩鎮割據。藩鎮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就如同牛皮藓一樣附着在大唐的皮膚上,終唐一世也未能徹底打破這種困境。然而藩鎮并不是唐王朝滅亡的首要原因,相反在安史之亂後,因為有着藩鎮的存在,大唐還被續命了150年。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唐朝政府與藩鎮形成的是一種共生關系

唐朝的衰弱的确與節度使的權力過大有着不少幹系,如唐王朝的衰弱就是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起叛亂導緻的。但如果說唐王朝的滅亡是因為藩鎮的話,這就有點說不過去。唐王朝孱弱,但是他并沒有被某一個藩鎮給滅亡,反而靠着這些藩鎮之間的沖突,大搞平衡術得以苟活。

唐王朝的真正掘墓人是黃巢之亂,這次的農民起義規模龐大,來勢洶洶。各地藩鎮無力或者不想鎮壓,導緻這些農民靠着簡陋的武器裝備攻入了都城長安。在黃巢之亂後,全國各地開始了一股擴軍的風潮,南方也開始緊跟時代的步伐,各種節度使都被安排上了。有着雄厚實力的北方節度使在動亂之後,仍然有着不小的實力,中央的權威在犬牙交錯的各地節度使中被揍得滿地找牙。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唐朝中後期,跟中央政府真正撕破臉皮的也隻有河朔三鎮,但河朔三鎮所要求的不過是世襲罔替的特權而已,并沒有取代唐稱霸中原的野心,是以大規模的叛亂并沒有發生。中原的藩鎮還算比較聽話,唐中央政府能夠調動得了,并且這些節度使們都是忠于朝廷的人。

是以地處中原的這些藩鎮成為了唐王朝對付河朔三鎮的重要力量。河朔等地的強藩名義上是大唐的臣子,實際上就是一方的土皇帝,這些土皇帝的繼承人朝廷根本無力幹涉,是以為了避免兵戎相見,朝廷都會給他們一個名分。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這些強藩基本上不用向朝廷納貢繳稅,他們很多時候會向朝廷進獻,但是這也并不是某種意義上的繳稅,而是在向朝廷表示自己的順從。這些藩鎮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自力更生,每當有外敵入侵時,藩鎮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爆發出驚人的實力擊退來犯之敵。是以雖然藩地不上繳賦稅,但是作為唐王朝的屏障,他們自己出錢出兵打仗,這一點無疑減輕了唐王朝的負擔。

藩鎮之間的沖突猶如養蠱

唐初,經過幾代唐皇的勵精圖治,大唐的版圖可以說的上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然而疆域的擴大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統治。如長安發出的指令要有時候要經過一兩個月才能到達某些偏遠的地區,而當這些偏遠地區遭遇敵情時又難以及時彙報給中央。為了友善管理如此龐大的疆域節度使這個官職應運而生。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從盛唐的瘋狂擴張到飽和收縮,節度使也從偏遠地區普及到了内陸。在黃巢起義的沖擊下,大唐終于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但是推翻大唐的這些人也無力消滅存在了一百多年的藩鎮,于是這些藩鎮割據逐漸演化為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

在這些藩鎮存在的期間,他們又是互毆混戰有時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各個藩鎮此消彼長,搖擺不定。但是這些藩鎮的互毆就像是養蠱,數十個毒蟲在一個桶裡打來打去,實力強悍的吞并弱的,他們時而激烈、時而平靜,養蠱人就在桶外靜靜看着,時不時還要用棒子去抽那些實力強勁的毒物。

大唐因藩鎮而亡嗎?

它們争鬥不休,從數十條變稱十幾條,後來最強大的那一隻跳出了桶把養蠱人咬死了,但是自己又替代不了養蠱人又是跳回去和其他毒蟲較勁。

曆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曆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