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群文志》首次进入上海市志,真实记载32年间申城公共文化的发展成果

《群文志》首次进入上海市志,真实记载32年间申城公共文化的发展成果

历时近九年的编纂,《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群众文艺卷(1978—2010)》(以下简称《群文志》)12月28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首发。这是《群文志》首次被纳入上海市志,真实记载了32年间上海群众文化取得的累累硕果,再现了上海群众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几代群文人的奋斗历程。

1978年至2010年是上海群众文化历程中承上启下、创新探索、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话剧《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首演何处?《咱们工人有力量》《难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在《群文志》中都能找到。

“志书作为独特而重要的史料,如实记录着发生过的事情。”从《群文志》中可以看到,时代在变化,上海市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群文志》总纂吴榕美举例,改革开放初期,文学、戏剧非常活跃,上海诞生了被誉为“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春雷”的《于无声处》,这个首演于市工人文化宫的四幕话剧,出自工人作家宗福先之手。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火遍大江南北,上海适时推出通俗歌曲大奖赛,发掘出《难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等一批经典曲目。上世纪90年代,广场文化在上海兴起,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93年9月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连续四天推出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上海的群众文化由此从室内走到室外。进入新世纪以后,上海群文活动样式呈多元化趋势,围绕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举办的一系列主题群文活动,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上海是全国为数不多专门为群文修志的省市。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群众文化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群文志》主笔之一陈起众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例,该馆在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功能定位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它逐步由独立活动主体向面向社会、统筹各方、服务大众的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司令部”转变,向多元、开放、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格局转型。回首历史,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馆舍亦经历了多次搬迁,从1956年12月30日成立时的复兴中路526号,到黄浦路20号(现俄罗斯领事馆馆址)、长乐路788号(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故居)、黄陂北路226号(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复兴中路597号(现文化广场)。2010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新馆馆舍在古宜路125号落成,并于2011年正式面向市民开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即将迎来建馆65周年、新馆建成10周年,《群文志》的发布被看作一份特殊的贺礼。

《群文志》荟萃了1978—2010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珍贵资料,正文计92万余字,版面文字140多万字,收录197张彩图,105张插图,86张表格。为了确保全面、客观、翔实地反映上海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全貌,每一位编纂者都心怀敬意,以对历史尊重和负责的认真态度,反复查询和采集资料,讨论研究主线脉络,逐章逐句逐字校对文本。

“盛世修志,垂鉴未来。志书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昨天,更好地把握群众文化繁荣的今天,从而坚定地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说,上海的群文人将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使命。

摄影:叶辰亮

作者:李婷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