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群文志》首次進入上海市志,真實記載32年間申城公共文化的發展成果

《群文志》首次進入上海市志,真實記載32年間申城公共文化的發展成果

曆時近九年的編纂,《上海市志·文學·藝術分志·群衆文藝卷(1978—2010)》(以下簡稱《群文志》)12月28日在上海市群衆藝術館首發。這是《群文志》首次被納入上海市志,真實記載了32年間上海群衆文化取得的累累碩果,再現了上海群衆文化的發展脈絡,展現了幾代群文人的奮鬥曆程。

1978年至2010年是上海群衆文化曆程中承上啟下、創新探索、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話劇《于無聲處》《血,總是熱的》首演何處?《咱們勞工有力量》《難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從何而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在《群文志》中都能找到。

“志書作為獨特而重要的史料,如實記錄着發生過的事情。”從《群文志》中可以看到,時代在變化,上海市民對群衆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群文志》總纂吳榕美舉例,改革開放初期,文學、戲劇非常活躍,上海誕生了被譽為“戲劇舞台上的一聲春雷”的《于無聲處》,這個首演于市勞工文化宮的四幕話劇,出自勞工作家宗福先之手。上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火遍大江南北,上海适時推出通俗歌曲大獎賽,發掘出《難忘今宵》《月亮走我也走》等一批經典曲目。上世紀90年代,廣場文化在上海興起,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93年9月南京西路仙樂斯廣場連續四天推出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出,上海的群衆文化由此從室内走到室外。進入新世紀以後,上海群文活動樣式呈多元化趨勢,圍繞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舉辦的一系列主題群文活動,成為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上海是全國為數不多專門為群文修志的省市。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從中可以看出這座城市的群衆文化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起來的。”《群文志》主筆之一陳起衆以上海市群衆藝術館為例,該館在全市群衆文化工作中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功能定位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它逐漸由獨立活動主體向面向社會、統籌各方、服務大衆的全市群衆文化活動“司令部”轉變,向多元、開放、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大格局轉型。回首曆史,上海市群衆藝術館的館舍亦經曆了多次搬遷,從1956年12月30日成立時的複興中路526号,到黃浦路20号(現俄羅斯領事館館址)、長樂路788号(平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故居)、黃陂北路226号(現上海市曆史博物館)、複興中路597号(現文化廣場)。2010年,上海市群衆藝術館新館館舍在古宜路125号落成,并于2011年正式面向市民開放。上海市群衆藝術館即将迎來建館65周年、新館建成10周年,《群文志》的釋出被看作一份特殊的賀禮。

《群文志》荟萃了1978—2010年這一曆史時期的珍貴資料,正文計92萬餘字,版面文字140多萬字,收錄197張彩圖,105張插圖,86張表格。為了確定全面、客觀、翔實地反映上海群衆文化事業發展的全貌,每一位編纂者都心懷敬意,以對曆史尊重和負責的認真态度,反複查詢和采集資料,讨論研究主線脈絡,逐章逐句逐字校對文本。

“盛世修志,垂鑒未來。志書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群衆文化事業發展的昨天,更好地把握群衆文化繁榮的今天,進而堅定地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上海市群衆藝術館館長吳鵬宏說,上海的群文人将接過前輩的接力棒,肩負起新時代新征程賦予的使命。

攝影:葉辰亮

作者:李婷

編輯:童薇菁

責任編輯:柳青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