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在中国历史上,漕运是指王朝把各地的赋粮运到京城。漕运可以是陆道,可以是河道,也可以是海道,那是指漕运所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实际上漕粮运到京师往往是水陆联运,甚至几经转手。隋唐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盛产粮食,但京师往往在北方,因此漕运也就成了南粮北调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北宋的京师在开封,当时的漕粮就是通过运河和陆道联运的办法而运到开封的。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一、元代的漕运以海运为主

海上运粮,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有了,船只来往于沿海各地之间,一般途程较近。唐朝时候,朝廷也已经调运南方的粮食到河朔和辽东,不过那不是漕运,也不是经常进行的。元代,京师设在大都,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当时海运的条件又比较成熟,海道漕运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当1276年伯颜攻下临安以后,漕运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开始的时候,江浙一带的漕粮中在扬州,沿古运河北上,在淮安由淮河入黄河,溯流至中滦(今河南省封丘西南),从中滦以下,则又改由陆路运至淇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再入御河(今卫河),抵达通州,从通州又转陆路抵达大都,这是以河道为主,水陆联运。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河道迂回,水陆转运中又要装卸三次,十分不方便。为了缩减从淮安到中滦的水道和从中滦到淇门的陆道,1282年修浚济州河、渡水、泗水等河水,使漕船从淮安继续北上进入大清河,再由利津(今属山东)入渤海至直沽。这样,全程几乎都是水运,只留下从通州到大都一小段是陆运。但是济州河的修浚不深,利津入海口又容易淤塞,所以这条路线的运输量仍然不大。当时还曾在山东半岛开凿从胶州(今胶县)到莱州(治所在掖县)的运河,但遇到地层岩石坚固的地段,不能深凿,河水太浅,最后也只好放弃。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二、元代的海漕每年春夏运两次

河道不便,当时的丞相伯颜就想起了海道。1276年他攻下临安以后就命令属下把南宋的库藏、图籍和货物从海道运到了大都。1282年,伯颜见河运效果不好,便奏请试用海运,得到忽必烈的允准。这年试运才四万六千余石。而且由于“风汛失时”,第二年才到达直沾。可是,海运一旦打通,就显得比河运便捷得多,因而不久就成了漕粮的主要运道。原先陆运挽输的劳苦,基本上可以避免了。

元代的海漕每年春夏运两次。

1289年时,海运漕粮九十三万五千石,抵岸九十一万九千九百四十三石,已占了全部漕粮的多数。1290年,海漕增至一百五十余万石。到1292年,大都已积储了丰盈的粮食。从1309年起,年运二百万石以上。从1319年起,年运经常在三百万石以上。在大都生活的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们的食粮大多依靠海道从南方运来。

当然,皇帝以及贵族官僚吃的是上等好粮。元廷规定每年必须“上供”白梗米和香莎糯米各五万石。不过,元朝的皇帝懂得,要吃到江南的好米很不容易。据说皇帝进膳时习惯上总由御厨先端上黄梁,以示不忘前此的某种困乏。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三、元廷对海运十分重视,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1291年,有关机构归并为二个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当时的万户是朱清和张瑄。朱、张两人原来是海盗头目,后来归附元朝,在开创和经管海运方面有很大的功劳。元廷给他以高官厚禄,他们靠经管海运起家,成了江南富豪。

他们盛时,“弟侄甥婿皆大官,田园宅馆遍天下,库藏仓胰相望,巨艘大舶帆交蕃夷中。”忽必烈甚至一度特许他们自印纸钞。朱清、张瑄称霸江南,到1302年才被元成宗治罪。第二年,元延改置一个海道运粮万户府。但这以后,海运官吏仍然得到朝廷的优遇。“漕臣之长,必天下重望”,来往京师可用驿站,俸禄也特别优厚。漕吏也成了元代吏职中的肥缺。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四、造船和航海技术为海运提供了条件

海运的发达无疑是由于元廷需要南粮而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同时,当时在造船和航海的技术上也为这样的海运提供了条件。

海运大约多用楼船。这是一种尖底的三桅帆船,两头各置一舵二桨,前后对称,上盖望楼。由于形制如楼,称楼船。在遇到风暴时,转帆困难,这种楼船可以首尾互换,灵活运用。海运的船,起初小船只能载三百石,大船最多载一千石。随着运粮的大幅度増加,运船也就越造越大,延祐(1314—1320)以梢后,最大的船可以装到八九千石。在每一艘航船上,都有“惯熟工”“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他们对于海道上的潮汛、风信、天象等的变化规律都有仔细的观察和切实的认识。

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开洋去到直沽的针路,也一再得到改进。开始是沿海岸线航行,旁山依墺,曲折危险,航期需两月有余。最后是船到三沙、崇明后即进入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再绕山东半岛尖端进入渤海湾,航道便捷,顺风十天便可走完全程。在海上航行,风涛变幻无穷,是比较危险的。但由于当时具有较高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又不断改进航道,因此海运事故很少,每年的漕船绝大多数都能安全抵达。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五、海运对船户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大规模的海运需要保持一千几百艘海船和数以万计的船上人手。起初,得自南宋的战船和为了出征海外而造的战船都有转用于海运的。后来大部分海船由“近海有力之家”承造,同时也由官府直接营造一部分。船上人手大量的是水手,起初有不少是军人,后来主要从民间勾括得来。至于火长(掌管指南针的导航员)、大工(舵工)、碇手等技术人员,则是由船主高价招募而来的。

为了保证海船的提供和水手的差使,元廷在户籍中专门编定了船户和海道梢水户。船户是中上人家,需为元廷用自己的资财造船,以供海运。海道梢水户是中下人家,需为元廷出壮丁充当水手。这两种户计都免去杂泛差役。据1292年的规定,出梢工水手的人户,每户还发给五人的口粮。

“民无挽输之苦,国有储蓄之富”:谈谈元代发达的海上漕运

当海运初兴的时候,运米一石,官府支给船户脚价中统钞八两五钱,相当于江南一石米价的两三倍,脚钞甚至预支。船户造一只一千料的海船,用工料钱约需一百锭,而运粮一千石,可得脚价一百七十锭。所以,当时海运对船户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以后脚价有减有加,但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脚价实际上越来越低,加上管理海运的官吏贪吞脚价,或拖延支发,这就使不少船户收支不能平衡,越来越贫乏。

到了元代后期,海道上盗贼出没,漕船常遭劫掠。元廷规定,船存粮失,由船主在下一年运赔。对于一般船户来说,一且遇上遭劫的厄运,自然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只有少数富豪船户,与官吏相勾结,反而从中得利或假报船只复溺,吞没官粮或夹带船只,走私军利或把自己造船运粮的负担转嫁于他人。至于水手,他们家人的口粮也经常遭到官吏的克扣,他们的生活自然就十分艰难,恰与富豪船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正是数以万计的水手们每年冒着海上的风浪把南粮运到大都,维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