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身处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像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迫不得已的主动或被动做出许多选择,当然大部分都是被动的。

身处乱世之中,大部分的男子都选择建功立业,大部分的女子却只能随波漂流,孤苦无依。

叶蓁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她出生富贵人家,从小学习琴棋书画,受到良好教育,却因为家道中落导致沦为红尘女子,最终不得善终,被草席裹尸下葬,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人生高开低走呢?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叶蓁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南京,她出生在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她本人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美人胚子,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灵活的头脑将家族的产业做得蒸蒸日上。

叶蓁从出生到长大都过着千金小姐的生活,有专人教导诗书词画,有佣人伺候生活起居,有父母对其关怀备至,小时候的叶蓁可以说的在蜜罐里泡大的,一直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国将不存匹夫岂可独善其身?当时国家内部清政府的最后一任皇帝宣布退位,各路军阀割据称王。

外部是西方各路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都想从这个羸弱不堪的国家分一杯羹,尤其是以日本为首的侵略者在中国境内大肆破坏。

叶家的生意逐渐衰败,此时的叶父也已经年老体弱,很快就一命呜呼。因为长期的骄纵,叶父去世之后家里竟然没有一个能够主事的人,叶蓁的几个哥哥也很快就将家产败光,而她本人也也走投无路只能前去青楼混口饭吃。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也许是叶蓁的相貌清雅脱俗,也许是叶蓁的技能多才多艺,也许是叶蓁身世楚楚可怜,很快年轻的叶蓁就在青楼如云的南京站稳了脚步还成为了头牌。

自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叶蓁人在青楼,但是慕名前来的人还是络绎不绝,都希望能够一亲芳泽。

在这些人当中最著名的就是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袁克文是袁世凯的第二个儿子,长相俊美,吟诗作词张口就来,可谓出口成章也不为过。

而且袁克文还很擅长书法、昆区,在文学领域也有不错的造诣,和叶蓁可谓是郎才女貌、琴瑟和鸣。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见到叶蓁的袁克文按捺不住自己的爱慕之心,在南京的这段时间每天都和叶蓁朝夕相处,两个年轻人很快就擦出了爱的火花。

当时的袁克文是替袁世凯来南京处理事情的,事情处理好之后必须要回去复命,离别之前,袁克文向叶蓁保证自己一定会回来接她,要她一定等自己回来。然后,袁克文就带着叶蓁的照片依依不舍的踏上了回程的路。

回去之后的袁克文迫不及待地向袁世凯复命,希望完成任务以后能再次赶回南京和美人相依相偎,谁知在和袁世凯沟通的过程中他不小心将叶蓁的照片掉落了出来,看到美人的袁世凯当即询问这是谁?为什么会随身携带此女子的照片?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袁世凯虽然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是宠爱有加,但是当时毕竟还处于封建社会向民国的过渡时期,袁家对于儿子的婚姻大事还是讲究古代那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袁克文迫于无奈,只能急中生智说这是为父亲物色的姨太太,袁世凯一听喜出望外,不断的夸奖儿子办事得力,还命儿子将这位女子接回来。

袁克文再次来到南京见到叶蓁时,感觉已然物是人非,自己心爱的女子即将成为自己的小妈,但是袁克文当时并没有对叶蓁道明真相,只是让叶蓁和自己一起回北京。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叶蓁完全不知道出现了什么状况,欢天喜地就随袁克文一起去到北京。刚到北京没多久,就立刻穿上新娘服饰准备拜堂成亲了,被幸福冲昏头脑的叶蓁完全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了,叶蓁满怀欣喜的等待着自己的新郎揭开自己的红盖头时,映入眼帘的居然是袁世凯的脸,此时的叶蓁如遭雷击,但是袁世凯当时只手遮天,叶蓁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欢天喜地的上花轿,结果嫁的却是自己的公公,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吧,但是这就是叶蓁的命运,她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切。

她欢天喜地上花轿,新郎却变成了公公,晚年惨死后被一张草席裹身

婚后叶蓁给袁世凯生了3个女儿和2个儿子,袁世凯在世时对她还算好,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袁世凯去世以后叶蓁的生活再一次陷入困顿。

因为袁世凯在世时倒行逆施的做法让他成为全国人民唾弃的对象,叶蓁作为袁世凯的遗孀,虽然在其去世后分到了一些遗产,但是叶蓁从小过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后来在青楼又来到袁家,生活品质一直不错,她本人也对如何经营钱财没有任何概念,没多久就将遗产挥霍一空。

没过几年,在漫天纷飞的战火中,叶蓁孤零零的惨死在街头,她的遗体也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一样,被草席一裹,扔进了乱葬岗。

叶蓁的一生是让人唏嘘的,也不由让人感叹战乱年代的女子命运多舛,万幸现在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