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作者:雨夜听琴123

汉字汉语究竟有多神奇,从外来语翻译上就足见一般。且不说“可口可乐”“沙发”这样音、意俱佳的“精品”,但就少数民族地名的表述就可以看出汉语的“完美侵略性”了。当然,这种“侵略”时间久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甚至一大半“合理的、美丽的错误”。这种现象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比比皆是。

仅举几例。

1、松花江上无“松花”。作为祖国北疆的著名大江,名字煞是好听,再加上源头是长白山,南方的朋友肯定会联想到茂密的松林掩映下,一条盛满了“松花”的大江缓缓而来……可事实上这条大江元明时期叫“宋瓦江”,咋样,是不是有点谐音的意思?再往前数人家叫“速末水”,女真语据说“白色大江”的意思,当然,清朝的满人称其为“松嘎里乌喇”,意思是“天赐大河”“天河”。

2、牡丹江里没“牡丹”。国色天香之牡丹即使到了现在也无法在东北野外立足,更何况古代了,实际上牡丹江在辽金时称为“胡里改江”,清代少数民族称为“穆丹”江,满语即“弯弯曲曲的江”之意。

3、佳木斯城无“佳木”,在清中前期老地图上,今佳木斯位置上的标注是“甲母克寺噶山”。其来源也为赫哲语,当时老百姓发音为“恰牙木斯”。其含义让人毛骨悚然的“尸骨”,当然也有其他解释,但无论哪种解释也不如目前汉语的表面意思。

4、虎林深处无“老虎”。其实虎林地区的森林里是有老虎的,老虎出没的山林——虎林,多恰当啊,可惜的是虎林这个名字和老虎真的没半点关系,人家真名是满语“七勒忽哩”,到了汉语表述就变成了“齐虎林”“虎林”了,而“七勒忽哩”的满语(一说是赫哲语)真正意思是“水鸟(沙鸥)”。

而在黑龙江所有地名中,汉译是最著名的 “走样”之一当属“五大连池”。外地游客走上“老黑山”,导游或当地人都会自豪地介绍“头池”“二池”直到“五池”相连的壮美景色,但笔者先前已经单独写过《五大连池是条河》的文章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链接,这里我只是简单说一下,在清代地图上,“五大连池”一直被标注为“乌德林池”“乌德邻泊”,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这是明显的谐音,其本意一说为鄂伦春语“九盘岩”,一说为“白龙河”。

至于“宝清无宝”“富锦不富”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赘述了,今天重点聊一聊我的老家——黑龙江著名县城呼兰。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呼兰河

呼兰在中国几千个小县城中能够小有名气不得不感谢那位民国才女萧红,正是她的一部《呼兰河传》让这座小城曾经名满天下。有女如红,有河若兰,这在名字上算是一个巧合吧。但包括萧红在内的绝大多数呼兰人也说不清楚“呼兰”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其实和黑龙江其他地区相比,呼兰的历史记载还算是比较丰富的,一部《呼兰府志》,半部龙江历史,清代呼兰知府黄维翰所撰的《呼兰府志》是所有研究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的专家们必读的一部地方志,按理来说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应该首先把呼兰的名称由来、真正含义搞清楚,可惜即使是黄维翰这样的学者也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因为到了他这个时代,满文旧档多半散失,满语也基本都被汉语取代,很多历史也都成了谜。所以后人也只能在黄维翰所提供的资料基础上研究推测了。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目前关于“呼兰”的汉意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呼兰府志》。呼兰河古名洛剌浑水、忽剌温江、胡刺温水,清代称呼伦河、霍伦河,胡兰河,后统称呼兰河。是女真语、满语“忽刺温”的音转;二说是满语,意为烟囱、灶或者像灶台突出的地形;三是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呼兰河因水色而得名,是蒙古语“赤” (ulagun)的对音,意思是“赤色的河”。

对于第一种说法,基本上还原了“忽剌温”——“呼兰”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是黄维翰的功绩,但遗憾的是,黄维翰自己也承认“呼兰在金、元时代虽隶版图,究为荒徼山川,主名辗转翻译,重音不重义……”也就是说最后黄老先生也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第二种说法可以归结为“满语说”。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说法,很多宣传资料上都用的是这种说法。因为呼兰城确实是在雍正十三年正式建设的,以前为卡伦(哨所),而满人的“大烟囱”确实是那时候的标志性建筑,再加上满语的烟囱发音确实就是“hulan”,同时清朝以“hulan”发音为地名的在今黑龙江、吉林地区非常多,翻译成汉语就是“烟囱”,比如大庆地区的“烟筒屯”,吉林省磐石县东南的烟囱河(满语),以及河源处烟筒状之“烟囱峰”等等,满语发音都是“呼兰”。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呼兰早期民居典型的大烟囱

但这种说法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忽略了“呼兰”的老祖宗“胡喇温”,从历史沿革看,绝不会因为岸边有了烟囱才给河流命名,在辽金时代这条河流就已经有了名字了。那会不会是女真语的“胡喇温”也是烟囱或者类似于灶突的地形之意呢?我们一会儿重点分析。

再看看第三种比较少见的说法——“呼兰”是蒙古语“赤” (ulagun)的对音。我本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原因有三:其一从辽金时期开始,呼兰这一地域基本都是契丹、女真人,即使到了元代,这一地域仍然是以水达达女真为主的渔猎之地,蒙古人来命名的可能性太小;其二,呼兰河从发源地直到与松花江汇合,一路所经之地均为腐殖质甚厚的黑土地,如果以颜色命名,似乎“黑”“褐”更为贴切,何来“赤水”?经考证,清代呼兰(大呼兰,包含巴彦、木兰、通河)境内通河地界有一条“乌拉荤(付拉荤)河”,此河多半行进于山间,因侵蚀作用经常冲刷山体,因此河水偏黄、偏褐,因此认为呼兰河是“赤水”的说法可能是与这条同在呼兰地界之内的河流弄混了。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清末老地图大通(今通河)县的“乌拉浑河”

回过头来我们再回顾一下第二种说法,女真语“洛剌浑、忽剌温、胡剌温”是不是“烟囱”“灶突”“地势若灶”之意呢?

先说一场战争吧。呼兰可不是一般人想象的“蛮荒之地”,很早就有人居住,辽金时代对此地的记载是“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为酋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则谓之生女真”。不仅是这里,百里之外的阿喀楚拉(阿城)一带也是如此。据《辽史》《金史》记载,辽朝中期,数十部女真人逐渐形成了蒲察、乌古论、纥石烈、完颜等几个部落联盟,开始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进程。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纥石烈和完颜部落。辽咸雍十年(1074年),完颜乌古乃死,第二子完颜劾里钵继为节度使,这两个名字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但说到劾里钵的儿子完颜阿骨打、孙子完颜宗弼(金兀术)大家就不陌生了。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女真人复原图

女真人的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强。当时的辽国统治者曾说过:“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所以契丹人经常挑起女真人的内斗。就这样,以按出虎水(阿什河)以根据地的完颜部落与相邻的胡拉温水(呼兰河)崛起的纥石烈部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能打不吵吵”是呼兰人的传统基因,于是纥石烈部的首领腊醅、麻产兄弟率先起兵袭击劾里钵兄弟。经脱豁改原(今黑龙江宾县南)、穆棱水(拉林河支流)和斜堆(今吉林蛟河县境)等数次战役,纥石烈部落为完颜部落所败,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败了,但也从事实上证明呼兰河流域的纥石烈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和阿城完颜部落有实力“掰手腕”的!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女真部落战争图

可这和地名有啥关系呢?

别着急,既然两个“老大”在同一时间曾经平起平坐,完颜部将自己的母亲河起名为“按出虎”(女真语“金子”之意),纥石烈部会简单弄个“烟囱”相对应吗?这好像不合常理,如果是完颜部落统一黑龙江之后重新给自己的大本营“贴金”呢?也有可能!但辽后期女真人壮大之后,将今阿城白城子设立为首都,呼兰为其上京路会宁府所辖,胡剌温屯又是其皇室宗亲所在地。对这样一个重要地方,不可能没有特定的称呼,仅仅以其原始游牧部落的“灶凸”作为代名词,似证据不足。

所以无论哪种可能,“胡喇温”(呼兰)的意义都不会那样“简单平常”!

绕了一大圈,问题又回来了,对于探寻此类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越久远的资料越有价值,于是有学者在《辽金元三史语解.金史语解》中找到了发音为“霍伦(活伦)”的词汇,并找到了女真语原始释义——“威也”。从语言学角度看,活剌浑 、胡剌温、忽剌温、霍伦、活伦、胡伦、呼伦等皆出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horon”一 词,是这一词的不同时代的音译,开头的“霍”“胡”“ 呼”是直接音译,后二字“刺浑”“ 刺温”是用汉语的切音表示的,这也符合古汉语表意常识。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历史图片,女真人纳贡

按照这一解释,我们结合历史,把纥石烈等人与完颜部对抗的根据地,或者后来完颜皇室所居的地域称为“威武之河”或“ 凶猛之河”,以“威”对“金”是合情合理的!

但研究历史向来有一条铁律——孤证不立。呼兰河这条“威武之河”“ 凶猛之河”还有其他佐证吗?

一是笔者查阅了满语词典,发现“horon”一词的解释为“威,威力,势力”。满语的源头是女真语,这么威武霸气的一个名字肯定会传下来。无独有偶,同属今哈尔滨地界的五常市境内竟然也有一条“呼兰河”,这条河在地理上离“按出虎水”(阿什河)更近,在金代属于完颜部落管辖,这条河的发音竟然也是“horon”,只不过流传到现在的名字叫“活龙河”,据满语地名专家黄锡惠研究,“活龙”系阿喀楚拉方言,规范语为“好劳恩”与“忽剌温”高度近似,意思也是水势凶猛的河。而呼兰河历史上一直是桀骜不驯的大河,洪水多发。时至今日,每逢汛期,全县人民仍然高度戒备,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呼兰河大桥

二是“呼兰”曾经是一个“国”。明朝《武皇帝实录》中“糊笼”下注云“华言诸部”;扈伦,蒙古语(一说满语)意为“国”。忽剌温,历史上也为女真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有载,其注“扈伦”曰:“亦作‘呼伦’或‘忽刺温’。明代黑龙江女真族的姓氏。原有乌拉和哈达两部,后迁居松花江中游,续有辉发、叶赫两部加入,仍称“扈伦”,明朝人称之为‘海西四部’。”这些记载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至少在明代以前,生活在呼兰河一带的女真人曾经建立过“国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呼兰河流域是扈伦部落的原始起点,最终扈伦四部越过松花江一路南迁至吉林境内,壮大了实力,完成了“建国”。那为什么这里的国家二字带着引号呢?因为当时女真人所谓的“国”在中原人眼里就是一个部落,比如徽钦二帝被囚禁的“五国城”等等,但能作为“国名”,“ 扈伦”的意义肯定不会随便,现在看来“威武”“凶猛”是可以担当的。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明代女真部落分部示意图

历史不会撒谎,但它呈现出的画卷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投射出的映像是不同的,所以这就注定了历史的多姿多彩。无论“呼兰”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作为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发源地,也可以说是慈禧太后的老家吧,不知道今天“爱恨只在一瞬间”的呼兰美女们是不是从这里能找到霸道的源头。再有,当年的“扈伦(呼兰)勇士”一度打得朝鲜李氏王朝哭爹喊娘的。据朝鲜《李朝先祖实录卷56》记载,当年李氏朝鲜攻打与之相邻的女真小部落,这些小部落据城坚守,“易水以胡语大唱曰:请兵于忽剌温,今即五日,任汝血战,我当寓目。凡所唱说极口骂辱,树旗于两门,发矢投石,莫敢谁何”。意思是“我们呼兰大哥说好了五天就杀到,今天正是第五天,有能耐你就使,能把我咋地?”万历三十三年忽剌温部落直接把兵锋指向李朝,四月十四日开始进围潼关城(朝鲜境内),没多久,城四门,门则尽数撞破”。李朝遭到如此惨 败也不甘心,为了雪国耻扬国威,出动主力发动了对忽剌温女真发动了突然袭击,但是长途行军饥疲未解就 被“忽酋”女真杀个大败,“金宗得六月兴师,全军 覆没”。要不是后来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出手,可能李朝就被灭国了!

呼兰河,一条威武的大河

事实上这些“生女真”就连元顺帝、明洪武大帝都不敢小觑。“兀者野人溯羊哈(西阳哈),其人据有忽兰河流域,控东西方交通之地,为该区一‘强酋’”(《元史卷43.顺帝纪6》)……当时能被元朝统治者称为“强酋”的势力并不多。而造成这些生女真的一个原因主要是“金人南迁”。据史料记载,金代最繁盛时期女真各部大约有500万人口,打下北宋后南迁了不到一半,留在黑龙江的继续做“生女真”“野人”,野烈之性保存得比较完整。直到清乾隆时期,朝廷每逢大战、恶战都会征召黑龙江索伦部和呼兰地区女真人作为攻坚敢死队,至于后来的庚子抗俄、甲午陆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呼兰人都表现出了不怕牺牲、血性十足的气概(详见文末链接《莫忘呼兰根》)。值得一提的的是,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巴彦、木兰、通河一带以及呼兰城的日本人妄图乘船渡过呼兰河,做尽坏事想要溜,烈性的呼兰人哪能放走这些混蛋,于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和爱国官兵一起“团灭”了一整船的鬼子!

这就是“威武之河”养育的儿女,这也是我所要表达的——呼兰河,其实是一条“威武的大河”!

相关文章:一路向北——五大连池是条河

莫忘呼兰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