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燧人氏葫芦渡水,伏羲氏发明竹木筏独木舟,中国人最早拥有的专利

作者:葱头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的乐章,都从水中开始;所有文明的舞曲,都离不开水的伴奏。世界各大文明的发源地,都因水而兴,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从地图上看,中国背靠西北辽阔的大陆边界,南向东南浩瀚的海洋。广袤无垠的陆地、星罗棋布的岛屿、源远流长的江河、随处可见的湖泊,为中国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水利条件。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是中国人走向海洋的起跑线;辽阔的海洋国土,是中国人搏浪弄潮、探索海洋奥秘的舞台。

对于海洋奥秘的探索,从上古时期就开始了。江河湖海,为人们提供了广大的生存空间。不过,那时人们的水上活动极其有限。因为,船还没有被发明制造出来。

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木质的东西可以在水上浮起来。这给了人们以启示,于是早期最简单的浮具便诞生了。据《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 匏就是葫芦。这说明,在燧人氏时代,人们已经学会用葫芦渡水了。

燧人氏,上古时期燧明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人。人们知道他的名字因为“钻木取火”。燧人氏教人取火,并教会人们用火将食物烧熟,结束了上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开创了华夏文明。于是,燧人氏被后世奉为“火祖”。

燧人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受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的限制,没办法制造出像样的浮具。当时的人们,只能跨坐一截树干,或抱着一个干透的葫芦,在水里漂流,或作为渡河的交通工具。

后来,人们发现,一个葫芦、一截树干的浮力不够大,人的身体有一大部分还是会浸泡在水里。于是,人们用做加法的方式,将几个葫芦用绳索连接在一起,再捆扎在背上或者腰间,增加浮力。这种渡水工具,被称之为“腰舟”。发明了“腰舟”,不但浮力大增,而且,人们还可以用解放出来的双手,配合双脚,在水里划动,起到提速的作用。

在使用葫芦一类的木质材料作为浮具的同时,人们发现,一些材质充满气体后,也能漂浮在水上。于是,某些地区出现了以兽皮充气制作的皮制浮具。密封的兽皮才能充气。那时的人们还没有针线。因此,只能把整张兽皮囫囵剥下来,用绳子扎住有孔的地方,才可以吹满气,在水上浮起来。

在旧石器时代,这种形态的浮具是人们主要的渡水手段。

这或许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最早的渡水工具了。当然,所谓“腰舟”,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舟。

即使是这样,我们称燧人氏为“水祖”也不为过。毕竟,他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使用浮水工具的人。

燧人氏当时抱着葫芦渡过去的是什么水?可能是黄河。因为,商丘以北是黄河故道。在燧人氏的那个年代黄河可能还没有改道。也可能他渡的是湖泊一类的水域。因为,商丘周边还有一些湖泊 。

这个事情是无法考证了。毕竟,燧人氏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了。不过,这短短的一行字里头,分明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

史称燧人氏共有十大发明,然而,其中并没有列举出他抱着葫芦过河的创举。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一行为显得很幼稚,然而,在当时,这是一个启蒙智慧的伟大行动。对于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来说,这是一次最原始的尝试。不管燧人氏抱着葫芦泡在水里的样子有多么狼狈不堪,都足以令后世子孙对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既然把几个葫芦连接在一起可以作为渡水工具,那么,人们当然也会想到把几根树干捆扎在一起,可以让人站在上面,也可以把物品放在上面,远比一截树干在水里来回翻滚要稳当得多。当这个念头在古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时候,舟船的初始形态已经开始形成。

按照《物原》记载,从伏羲氏开始,人们就始“乘桴”。桴就是筏。因此,伏羲氏应该是筏的发明者。近代学者考据出,筏是新石器时代的百越人发明的。而伏羲氏正是百越人之祖。

与燧人氏发明的葫芦渡水相比,伏羲氏发明的筏更具实用价值。筏不但可以载人,还可以载物。

有了筏,古人的身体就完全被解放出来了。站在筏上,古人必然要想办法对筏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同时,也必须解决筏的动力问题。毕竟,仅仅依赖水流作为动力,人们不但无法完成指定的水上作业目标,而且,也很容易被湍急的水流冲走。这个时候,竹篙便应运而生了。

尽管没有相关文献史料记载,但是可以推定,筏与竹篙应该是同时发明的。因为,竹筏是中国古人的独创。相对于完成工艺较为复杂的竹筏,削掉枝叶制作一支竹篙,对于古人来说,显然不是什么难事。

有了篙与筏的配合,人们就可以完成更多的水上作业,比如,利用筏运送物料,站在筏上捕鱼等。这对于古人提高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依靠渔猎作为生活来源。筏的发明,为人们的捕鱼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人们的捕鱼活动从岸边,或浅水向深水区域开展,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以改善生活条件。

腰舟与筏的发明,使得人们具备了初级的渡水和运载能力。然而,这两种水上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会浸入水中。腰舟只能作为一种纯粹的渡水工具。筏虽然可以载运物品,但是,一旦物品太重,筏就会吃水过深,从而导致物品被水浸泡,造成损失。这时,拥有类似船舱形式的独木舟出现了。

制造独木舟,需要将树干掏空一部分。这就要用到相应的工具。随着新石器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石刀石斧石锛等工具的革新和利用能力大大加强。大致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对木头等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福建连江县出土的独木舟上,人们发现了火烧斧斫的痕迹。这揭示了古人制造独木舟所用的工具和大致工艺流程——用火烧灼需要加工的树木部分,再以石斧或石锛砍凿,最终制成独木舟。

考古学家从杭州跨湖桥新古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一只独木舟残骸,经考证,距今已有七、八年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独木舟。

在朴拙的木石之声中,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发明制造了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同时也奏响了驶向海洋的序曲。

伴随独木舟一同问世的,还有桨。在《周易•系辞》中,有这样的记载:“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意思是把树干的中间挖空,把木头削制成桨。人们把独木舟和桨的发明专利权又记在了伏羲氏的名下——或许只是一种假托名人的行为。不过,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伏羲氏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独木舟就是这个时代发明的。

直到今天,筏和独木舟仍然是部分地区人们常用的水上交通工具。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里,人们发现了六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浆,和一具夹碳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经考证,这属于河姆渡第四代文化层遗存。

有了舟和桨,上古先民就可以进行更加丰富的水上活动了。

根据考古发现,上古先民有着跨海行舟,甚至是远洋航行的活动印迹。在朝鲜南部一些地区,人们发现了龙山文化中的有孔石斧、有孔石刀和黑质陶器。这说明,龙山人曾经到过这些地方。而那时的水上交通工具,只有筏和独木舟。

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人们也发现了百越文化的有段石锛。五六千年以前的百越人,只能通过远洋航行到达这些岛屿。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横渡大洋的。特别是在上古时期,人们所掌握的海洋气候知识极其有限,所利用的海上交通工具只能是竹木筏和独木舟,能完成这样的航行任务,实在是不可思议。

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现代人在太平洋做过这样的漂航实验。其中,有人乘坐用九根原木制成的一个木筏,经过三个月,完成了五千海里的漂航行程。这证明,乘坐木筏横渡太平洋是可行的。

在太平洋的汤加和萨摩亚等岛屿上,人们发现了双身独木舟。这也是百越人的杰作。由此看来,木筏和独木舟都可以载着人们远渡重洋。不过,人们认为,乘坐木筏或竹筏长途远航相对安全。因为,竹木筏的稳定性、适航性和抗沉性都比独木舟强。

在航海条件极其简陋的上古时代,先民们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精神,驾驶独木舟和竹筏,载着粮食、水和他们用来征服、改造自然的工具——石斧石刀石锛,在苍茫的大海上翩然启航,演绎着《诗经》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现实场景,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就是独木舟。

上古时期,黄河泛滥,洪水浩浩,先民们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舜命大禹治水,救百姓于危难,解生民之倒悬。大禹受命后,“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在水上漂泊十三个春秋,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

当时的船,指的应该就是独木舟。比独木舟先进的木板船,是青铜时代的专利。青铜时代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朝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或许,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木板船已经出现。不过,造船技术未必成熟,或者只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大禹当时所乘坐的水上交通工具应该是独木舟。

独木舟虽然承载量小,但是具有灵活机动的优点,便于大禹四处巡视,随时发现险情及时处理。跟随大禹治水的先民们,在大禹的带领下,驾驶着一叶叶小舟,组织成一支庞大的治水大军,与滔天洪水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些艰难岁月里,大禹和他的人民,手划独木舟,穿行于水陆之间,集微小的个体之力,汇聚成移山填海的力量,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最终完成治理洪水的伟大事业。

大禹率领人民疏堵兼治,通河海,绝水患,兴水利,为后世治理水患提供了成功的案例,留下了可以参照的治水知识和经验。可以说,小小的独木舟也是立了大功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