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林随笔|梁启超提出的这个“百年主张”,如何影响中国现代考古学

学林随笔|梁启超提出的这个“百年主张”,如何影响中国现代考古学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时年28岁的他,提出了一个具有“百年影响”的主张:重新撰写中国国史。

复原古史、续写国史需要两种史料。如果说历史学家是通过研究纸本文献史料来复原历史,那么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发掘实物史料来复原历史,特别是复原几乎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

梁启超的夙愿,在迭代赓续的几代人手中传递接力,结出了一个个硕果,修成了集大成的正果。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等。

说起来,梁启超当年倡导的国史写作,“既要用纸本文献撰写国史,还要用考古资料来丰富国史”,是极具国际视野的。1921年,仰韶村遗址第一次发掘,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由此,梁启超的这些前瞻性洞见,终于得以付诸实践。

长期以来,考古学被视为象牙塔里的冷门绝学。还有人以为,考古无外乎是挖宝与鉴宝,与现实生活相去很远。其实,从考古专业到考古行业,从考古事业到考古产业,走过百年发展之路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务实求真、开拓进取,在复原国史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示历史演进规律,不断给全世界提供中国案例、中国智慧。

从复原古史、续写国史起步,考古学的定义在中国、在新世纪得到了修订与丰富: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还“越来越重视对古代文物和古代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原来唯发现和研究为上的考古学,延展出了保护和利用等更多职能。

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上,增加了很多新的学科内容,如公众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等。

另一方面,随着公众对文物和遗址参观需求的提高,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纷纷建设起来。这使得一些考古学者开始参与陈列大纲编写、对接形式设计布展等,乃至有不少学者成了考古策展人。

近年来,考古学开始迈入文旅融合的新阶段,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也从博物馆逐步走向更大的平台。比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大量涉及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

过去我们强调“内容为王”,现在也开始关注形式创新与创意先行,关注内容和价值、形式和创意的结合。考古成果的展示和利用,文创产品的策划和创意,必须跟现代社会、跟人们的生活、跟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如考古盲盒、考古雪糕、考古咖啡等。

与此同时,文创的概念也有意识地突破“小物件”概念,大型景观文创、沉浸式体验类节目竞相登场,打造中国原创的考古主题乐园也不再只是设想。

站在下一个百年发展之路的起点上,活化利用考古成果、考古资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魅力,理应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自觉追求。

(作者高蒙河、宋雨晗分别为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