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为什么都怕挖见“石母”

古代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不仅在生前营建高大巍峨的宫殿,衣食住行无不穷极奢华,即使在死后,也要讲究“事死如事生”,幻想能在“阴曹地府”继续享受帝王待遇,因此对于自己百年之后的身后事也要大费周章。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为什么都怕挖见“石母”

按照惯例,古代皇帝们登基后不久,就会派遣自己信得过的心腹大臣,在都城四周踏勘所谓的“万年吉壌”,选中 之后,要经过皇帝视察批准,然后就在此地大兴土木修建陵墓,从全国各地调集成千上万的工匠民夫,征用难以计数的上好石料、木料,耗费白银动辄以百万计。可以说,营建陵寝,是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头等大事之一。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为什么都怕挖见“石母”

因为是 皇帝的永久安息之所,因此从皇帝本人到大小臣僚,凡是参与其中者,一般都会力求尽善尽美,容不得有丝毫瑕疵。帝王陵墓营建过程中,有着诸多的“讲究”与“规矩”,绝对不容触碰。一旦触犯这些忌讳,皇帝会勃然大怒,轻则有关官员受到惩处,重则会不计成本另行择地重新营建陵墓,造成巨大的浪费。

清朝的道光皇帝,就曾干过一次这样的事。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也算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他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就是俭省节约,几乎已经到了吝啬的程度,但对于自己的陵墓营建,他却绝不含糊,甚至不惜挥金如土。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为什么都怕挖见“石母”

道光皇帝登基之后,就派人到处探勘“风水宝地”,最终在河北遵化附近的宝华峪,选中一块地盘。这里紧邻安葬清朝历代皇帝的清东陵,山明水秀,气象万千。敲定地址之后,道光帝陵墓营建工程就此拉开大幕。

《清宣宗实录》记载,宝华峪道光陵墓工程持续了将近十年。道光帝对此极为关注,要求主管大臣定期禀报工程进度,他还另外时时派遣人员现场巡视,并且还御驾亲临工程现场。道光八年夏天,一件意外之事发生了。

道光皇帝派遣贝子奕绪,前去宝华峪视察,结果发现宝华峪陵墓地宫的木门“已有潮湿,及现有水痕”,貌似有过积水现象。皇帝营建陵墓最怕土石浅薄、挖出地下水,因为可能会导致皇帝皇后的灵柩百年之后被水淹没浸泡。道光起了疑心,于是立即下旨给主管陵墓工程的大臣“明白回奏”,并再度派遣大臣敬征、宝兴前往视察。

结果发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宝兴回奏,经实地检查,“门内地面,有积水五分,逐层石券,至地宫石券地面,俱有积水五六分不等”,“券顶石及石门锨框,俱有蒸溽水珠”,宝华峪地宫,有极大可能距离地下水源过近、存在地宫进水的极大隐患。

道光帝不死心,亲自跑到宝华峪地宫视察,结果然他暴怒不已,“木门内罩门券两边马蹄柱门枕石下,往外浸水,明堂券,穿堂券,地平石缝,金刚墙极,俱有浸水处。三层门洞券门枕石后,及金券宝床下三面石缝,俱有浸水一二分不等”。换而言之,宝华峪陵墓的选址与工程都存在重大失误,紧邻地下水源,根本无法使用。

“石母”是啥?古代皇帝修建陵墓,为什么都怕挖见“石母”

道光帝怒火中烧,下旨痛斥负责陵墓工程的大臣“办理不善,丧尽天良。保无偷减情弊,必须严切根究”,成立调查组严加追查。结果一查果然有问题。陵墓地宫营建过程中,曾经挖出过“石母”,但主管大臣庄亲王绵课、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英和,却置若罔闻,漫不经心,隐瞒不报,结果最终导致花费数百万白银的宝华峪陵墓就此报废。

那么,“石母”到底是啥?所谓“石母”,是古代的一个地理名词,又称“泉石”、“滴水石母”。这种石头属于石灰岩的一种,一般是在地下水长期浸泡侵蚀环境下所形成的。古代皇帝在陵墓地宫营建中,最怕挖出“石母”,因为一旦“石母”现身,则附近有极大可能存在地下水源,会导致地宫无法使用,只能抛弃耗资巨大的工程,另行择地重新建造。

道光皇帝这么多银子打了水漂,心疼的要死要活,下旨把绵亲王、庄亲王由亲王降为郡王,户部尚书英和发配黑龙江充军,涉事官员一律革职,发配工地服苦役,并且不得不另起炉灶,在清西陵重新营建陵寝,此事才告一段落。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