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成武上将一生最惊险的战斗,日军重兵围困,3千人爬天梯突围

说起55上将杨成武,那是我军的著名战将,他的名字与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传奇故事不可分割。纵观杨上将一生的百战历程,有一次战斗堪称最为惊险万状,这就是抗日战争中期发生的梯子沟突围战斗。要说杨上将经历的诸如泸定桥、腊子口战斗也是兵临绝境的卓绝奋斗,名气响震革命史,不过这些战斗毕竟是硬碰硬的正面对决,手中有力量,就看怎么发挥。而梯子沟突围则属于少数部队带领大批非战斗人员在敌人重兵围困中寻找出路,无法正面同敌人硬干,稍一不慎便全部覆灭,可真是九死一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上将从红一方面军红1师师长转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率部随师主力东进山西,参加了腰站、冯家沟、义泉岭等战斗,并相继收复涞源、广灵、灵邱、易县、蔚县、阳原、浑原等县城,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此后,杨成武率独立团1700余人随聂帅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在日本人控制的北平、太原、保定、张家口、石家庄等核心区域外围扎根,向敌人展开持久抗战。其中杨上将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辖区主要为平汉路以西的察南、雁北和冀西地区,主要活动区域为易县以南以南管头为中心的山区,手中掌握有第1、3、20、25、26、34等主力团和地方武装。

抗日战争的1937、38、39这几年,日军主要在正面战场发力,企图逼降重庆国民政府,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比较轻视,这一段也是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进入1940年后,日军对敌后根据地加强了“扫荡”和“蚕食”,却引来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被打得手忙脚乱,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华北为重心的后方“治安”。于是,1941年后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日军对华北敌后根据地发动所谓“治安强化”行动,“扫荡”更加频繁密集,并且玩了很多花样,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一齐下手,使敌后根据地遇到了空前困难。

1941年7月,冈村宁次就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继续执行了前任司令官多田骏制定的“肃正作战”计划,经过周密准备,出动华北方面军和蒙疆军7万余日伪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为中心进行多纵队、多梯次加远程迂回的“铁壁合围”式作战,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这次作战又称“百万大战”,专为报复“百团大战”而来,用杨上将的话讲,其“规模之大,兵力之多,来势之猛,是前所未有的。”

杨成武上将一生最惊险的战斗,日军重兵围困,3千人爬天梯突围

因为军力、情报、后勤、机动性等全方位落后,八路军无法从正面打退敌人,只能采取避战策略,且战且走,掩护后方机关和群众转移,以保存有生力量,当时叫做“跑反”,在这一过程中损失很大。其中路西一分区是敌人扫荡的重点,为保卫同样面临险境的聂帅领导的军区主力机关,杨上将派出手下最能打的第1团(就是鼎鼎大名的“红一团”,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163师487团,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歼敌最多的步兵团)前往军区执行任务,并指挥其他几个主力团及地方武装侧击袭扰敌人,掩护群众向山区转移。杨上将也率领分区机关,在3个连精干兵力护卫下,不顾疲劳,频繁转移,和敌人兜圈子。

从8月中旬到9月上旬,经过艰苦转战并付出较大代价后,晋察冀根据地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躲过了日军的第一期“肃正作战”,打破了敌人一战成功的妄想。日军遂转入第二期作战,将主力撤回各战略点和交通干线,从外围加强封锁,并支援部分兵力继续在我根据地内进行奔袭和搜索、进剿,以捕捉我有生力量,摧毁我根据地。在这一期间,杨上将率领的分区机关遭遇了重大惊险。

在以往反“扫荡”的时候,日军对狼牙山区并不太重视,其小股兵力也不敢深入山区,所以根据地军民除转移到外线的人员外,多数人会钻到狼牙山中躲避,往往能化险为夷。时间长了,这就形成了思维定式。然而此次日军改变了策略,在大规模“扫荡”过后,又集中7千余兵力,以第110师团第133旅团(代号乙兵团)为基干部队,在汉奸伪军引路下,突然向狼牙山区奔袭合围。当时狼牙山区除在此养病的第1团团长邱蔚所指挥的少数兵力外,其他都是地方机关和群众,有三四万人,基本不具战斗力,情况非常危急!

9月24日,杨上将率领分区机关转移到距离狼牙山有两日路程的张家庄,在接到内线的敌情报告后,非常焦急。他立即打电话给邱蔚,授予其统一指挥权,组织部队利用山区复杂地形拖住敌人,坚决掩护群众突围。同时命令在外围活动的第3团、20团以全部兵力向敌人发动进攻,打出主力的声势,争取吸引敌部分兵力回援,为狼牙山突围创造条件。

杨成武上将一生最惊险的战斗,日军重兵围困,3千人爬天梯突围

这一战可谓惊心动魄,在一分区部队的密切协作下,日军果然中计,回兵作战,给狼牙山区敞开了一道口子。杨上将得到内线情报后,当即命令邱蔚妥善部署,一面用疑兵吸引敌人,一面带领群众乘夜色掩护从狼牙山区突围。经过一番曲折后,几万群众终于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在此期间也打出了英雄壮举,第1团7连6班5名战士为掩护群众转移,吸引敌人上了棋盘坨高峰绝壁,在打光子弹后纵身跳下悬崖。这就是为后世所敬仰的“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的群众脱险后,杨上将继续带领分区机关和少数兵力共700多人,于9月底开始转移。因为敌人在四面游动进逼,不走不行。在商量具体方向时,有人提出,敌人向狼牙山过来,我们干脆就迎着从敌人空隙中钻过去,跳到狼牙山以北。也有人建议,往西南去花塔山,那里很偏僻,远离大道,山势陡峭,离三分区也近,平时没有敌情。时间紧迫,考虑到向北走有100多里路,大家太疲劳了,遂决定往西南向花塔山转移。不料,这一下竟然跳进了日军的包围圈。

队伍走了一夜,拂晓时分上了花塔山,才发现周围有很多日军帐篷,此处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敌人!还有出人意料的,山上另汇集了冀中军区后勤部、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及跑反的群众,和杨上将的队伍加一起足有3000余人。这也就说明了敌人包围的严重性,往前是无路可走了,要不那些非战斗人员和群众是不会退上花塔山的。眼下杨上将带领的3个连是唯一的武装力量,他是最高首长,成为了所有人的主心骨。

好个杨上将,临危不乱,依靠地图及内线提供情报,发现花塔山以北的石家庄子村东侧有一条梯子沟险路,那里尚未发现敌情。梯子沟位于现在河北省顺平县龙潭湖风景区北部,是一条绵延十余里的山沟,地形险要,步步高升,宛如天梯。杨上将非常沉着,在山上观察敌情,敌不动我亦不动,寻其破绽。当中午时分两路日军向石家庄子村扫荡过去后,杨上将抓住机会,令2个连抢占梯子沟口南北两侧,阻击向这边搜索的敌人,自己率领1个连在前方开路,大队人马顽强进入梯子沟突围。这一路地形绝险,全体人员顽强攀爬,特别是白求恩卫生学校人员多是年纪很轻的女同志,身单力薄,背着书包、粮食,还帮着背运伤员,相比男同志要付出更多的艰苦。

杨成武上将一生最惊险的战斗,日军重兵围困,3千人爬天梯突围

日军发现有一支队伍进了梯子沟后,立即扑了上来,负责断后的2个连队在分区参谋长黄寿发指挥下坚决阻击敌人。杨上将不顾危险在前头带队,克服饥饿疲惫,终于引导大家爬出了梯子沟。断后的2个连队打得异常艰苦,牺牲侦察连代连长胡尚义等20余人,负伤20余人,完成了掩护任务,在黄寿发带领下也撤了出来。日军作战方式比较机械,追到沟口后,并未进入,而是继续执行原任务去了。

虽然暂时摆脱了危险,但大家都是又累又饿,很多人走不动了。此时杨上将敏锐判断,敌人并未远去,而是有计划地来回奔袭合围,必须坚持急行军,跳到北面的山区去,把敌人甩掉。可是随队的一些单位不是一分区的,便不想跟着杨上将等走了,有的自行离开,有的走不动了,要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杨上将无奈,只好嘱咐他们不要停留,快点走,然后自己带领本部继续转移。他们连夜行军,赶了上百里路,跳到狼牙山以北的九莲山,总算摆脱了敌人。可是不久,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白求恩卫生学校的200余师生没有跟着大队走,而是在政委率领下往东南方向找了个地方休息。不料又有一股日军迂回堵截上来,架上机枪向学校师生猛烈扫射。学校师生没有多少武器,又大部分是女同志,无力反抗,景象非常惨烈。最后除5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等到民兵前往现场收容时,只见山谷内尸堆枕藉,烈士遗体均遭敌人残害,血流满沟,真是惨不忍睹,在场的人全都哭了。杨上将晚年在回忆录中也对此事浓于笔墨,“痛心”“沉痛”“内疚”之言不绝于耳。然而即使回头来看,如果白求恩卫生学校人员实在走不动了,杨上将他们带不走人,也是不敢停留的,又能奈何?

这就是战争,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凶恶敌人,全民族抗战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作者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