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作者:市桥人家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音乐很早以前就在军队生活中出现了,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军乐队受到各国的重视,正式组织起来。1678年,英国皇家近卫队成立了第一支军乐队,使用铜管乐器和鼓,是为现代军乐的象征。中国古代也有军乐,炎黄的涿鹿大战击鼓吹号角、韩信十面埋伏唱楚歌,中国古代军乐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到了唐代的《秦王破阵乐》,使中国古代的军乐逐渐完善。现代军乐的铜管吹奏,发声高亢嘹亮,喧嚣的效果更为明显,气势恢宏壮观,乐曲浑厚流畅,给人以强烈感染和鼓舞。远比之竹、木等材料制成的排萧,竹笛、唢呐强许多倍,因而被各国认可。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我国现代军乐创始者为海州人李映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映庚出生在板浦(现连云港市海州区)一个商人家庭。李映庚,字啸溪,又字跃西。清末,苏北地区流行昆曲,李映庚自幼喜爱音律,且善弹琵琶,谙熟昆曲、京剧、声乐。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他和其弟李燕卿经常相聚一堂,弹唱切磋技艺,时常聚集票友在他家演唱昆曲,自娱自乐。长年的演练,他的昆曲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在北方昆曲界颇有名气。梅兰芳的老师“老夫子”陈德霖、四大名旦的老师“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都曾跟他学过昆曲。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光绪十五年,李映庚44岁考中进士,在直隶省迁安县任知县,不久升知府,后在正定、大名、天津、保定等府任职。一次他去大名府上任,途中投宿一家客栈。李映庚穿着朴素,轻装简从,店家以普通客人安排在偏室,让他与小童住在一起。晚间客栈正房内灯烛辉煌,热闹非凡,派小童暗中打听,知是本地新上任知县在此大摆筵席。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李映庚让店主请知县来见,这位知县不知道李映庚是何人?态度傲慢。对李映庚的劝说不屑一顾,竟狂言道:“为官一任,吃点喝点有何值得大惊小怪的,笑话!”当李映庚告知他是新来的上司时,吓得慌忙跪地请罪。李映庚说道:“此方地瘠民贫,实在供应不了你这样的豪华生活,你不需要接任,回去听参。”后知县暗中托人求情,给李映庚送了一笔厚重礼金,李映庚拒收,呈文参掉他的官职。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李映庚在直隶任上时,正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之时,国内反帝爱国热潮涌起,变法图强思潮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在《都门感事》五首七言律诗中痛斥八国联军是“妖蛇”、“豺狼”;对祖国“山河寸寸刳”、“苍黎凄怆无家别”的悲惨遭遇,痛心疾首。后日俄在东北发生战争,李映庚奉调北上守边,未到任俄国已战败,遂回天津任知府。(市桥人家 原创:马鉴尧 。)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此时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军队,跟洋人的关系不错,军中教官请的是洋人,袁世凯欲仿效外国陆军建制,创建一支北洋军乐队。袁世凯深知李映庚精通音律,便请他为新军培训军乐队。李映庚从西欧购买了一批铜管乐器,参照国外陆军建制,为新军创建了一支军乐队,并成立军乐传习所,自己兼任所长,亲授军乐。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新军军乐队成立后,袁世凯请慈禧来小站检阅,李映庚的军乐队演奏了《马赛曲》。慈禧听后甚感新奇,正在准备对法国等夷邦开战的她,还不知道这演奏的正是法国革命歌曲。慈禧听得是喜滋滋的,当即奖赏了李映庚,他全部分发给乐队队员,以鼓励他们更加刻苦训练。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新军军乐队的演出成功,遭到新军雇用的西洋乐队忌恨,他们集体离去。李映庚决心自己创作中国的军乐,他先创作军歌歌词,报经袁世凯同意,又根据歌词谱写乐曲。李映庚对昆曲的曲牌进行改编,按进行曲的节奏,历经3个月修改,完成了十余首军歌交付乐队演练。他曾在《上袁尚书第二禀》中,阐述了他对军乐创作及音律特征的见解,成为我国很有见地的音乐学论文。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映庚任保定知府,空睱时整理自己创作的军乐谱,共4卷《军乐稿》,于宣统元年(1909)春,拓印出版,今藏北京图书馆。李映庚在自叙中,简要评述了中国音乐发展史,附录的两篇为上袁世凯书,一篇说明创作意图,一篇答客难,讨论乐理。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军乐稿》一卷本内容是研究比较中西音乐的异同;二卷本为颂歌,旋律舒缓庄重,用于各种庆典;三卷本为军中散曲,乃《军乐稿》之精华,包括“兵歌”21 阙,“将歌”8阙,“得胜歌”4阙,“军挽歌”4段7阙等4部分,作者在曲中大声疾呼全国军民团结抗战,打倒列强,保卫国家;四卷本是“练音北调”和“练音南调”,为军乐队平时练习的曲谱。《军乐稿》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军乐专著,李映庚因而成为我国现代军乐之父。

海州旧事|从海州走出来的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复辟称帝,李映庚以言官身份上书谏止,因无法阻止袁世凯的皇帝梦,遂与袁氏决绝,愤然辞官,回归海州故里。一生清廉的他,地无一垄,房无半间,生活极度艰难。李映庚的莫逆之交,曾任山西省省长的金水,得知他的困境,馈赠银洋数百,助他暮年生活。李映庚用银洋买了几间草房栖身,余钱均用于家乡,第二年初,李映庚在贫病中辞世,终年71岁。

(市桥人家 原创:马鉴尧 。)

图片选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