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初复兴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谁的锅?

用活人殉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原始、愚昧、毫无人性的野蛮制度。因为它原本就来自不把人当人看的奴隶制社会,这一点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均有相关的考古证据。

中国的殉葬制度起源于殷商时代,原因是作为奴隶主的贵族希望在另一个世界能继续驱使奴役自己的工具 – 奴隶。此后的周、春秋战国、秦,虽然奴隶制度渐渐被抛弃,但是活人殉葬这种恶俗却因为可以彰显身份,不但流传下来,还演化成为一种制度。

明初复兴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谁的锅?

考古发掘的人殉坑

例如《墨子·节葬》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甚至到了宁可有损国运也要殉葬的地步。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令国人187人殉葬。其中包括大量治国良才,秦国的崛起也就暂时停滞了。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 《左传》

进入战国时期,出于对人力这种资源的争夺,以及百家齐鸣对人们思想的推进。人殉开始受到普遍的排斥和厌恶,人殉这种制度也逐渐开始消亡。但是秦统一天下后,又被大兴。数量之多,也是历史所罕见的。

汉朝建立后,高祖刘邦正式废除了这种残忍、极不人道的制度。这个对于权贵来说无关痛痒的举动,却为汉高祖引来了平民广泛的敬仰(因为他们就是人殉的材料)。此后中原汉族政权基本就摒弃了这种制度,取而代之的则是可以给更多人带来荣耀的死后陪葬制度。

说明:陪葬制度不是从死。是因功绩死后可以葬于君王或者主人的陵园内。

明初复兴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谁的锅?

唐昭陵陪葬墓示意图 局部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相对原始的游牧、边远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殉这种残酷制度又再度兴起(北宋和偏安的南宋并没有人殉制度)。然而在中原重新恢复汉人统治的明朝,却没有取消人殉这种恶俗。

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太祖首肯了人殉制度,但是间接证据也足以证明这项毫无人性的制度就是出自他的本意。

首先明朝有正式记录最早的人殉,是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他死后有两位王妃殉葬。虽然次妃邓氏有助其为恶的罪行,但是正妃王氏毫无罪孽,也一样从死。下令殉葬的人正是朱元璋。

说明:王氏(汉名王观音奴)是元朝齐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的妹妹。这个现实版的“赵敏”,为妃期间一直被朱樉囚禁虐待,朱樉死后还没享受几天宁静就被迫殉葬。

另一个证据是太祖死后,侍过寝的四十名宫人,除两人死于太祖之前,其余全部殉葬(另外还有十几名宫女生殉)。如果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那么建文帝就太歹毒了。而造反上台找各种机会抹黑建文的朱棣,为什么要放过这个现实的把柄?

登基后朱棣就把“遵从”太祖祖制挂在嘴上,而且他指责建文帝的一大理由就是建文帝不遵太祖祖制。如果殉葬制度不是太祖的本意,而是建文帝定下的制度,那就无法理解,朱棣死后为什么要延续这个制度让三十多名宫人殉葬了。这可是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

说明:殉葬细节明朝自己没有留下官方记录,但是朱棣死后殉葬妃嫔中有两位是朝鲜进贡,所以朝鲜使节旁观并记录在《李朝实录》中。

“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韩妃,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金黑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声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人悬于绳上挣扎至死,整个过程惨绝人寰。

明初复兴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谁的锅?

朱棣之后,皇帝们开始给殉葬做减法,例如勋贵之后可免;贵妃及以上封号者可免;有子者可免等。相应地殉葬数量也开始变少,明仁宗有五妃殉葬;明宣宗十妃殉葬;代宗殉葬人数史书记载不详(诸妃嫔唐氏等),但是估计也超不过三人。

说明:明代宗有记录的后妃一共五人,其中皇后杭氏死于代宗之前,废后汪氏死于正德元年。唐氏是明朝有记录的第一位皇贵妃。

不但皇帝死后要求嫔妃宫女殉葬,各藩王死后也逼迫他们的王妃、侍女等殉葬。周王朱有炖不忍死后王妃殉葬,曾专门上书朝廷,希望自己死后从简。正统四年朱有炖病故,朝廷令周王妃等不必从死的诏书还未送达,王妃和其她夫人共六人已经生殉了(她们以及周王家属应该是没想到朝廷会赦免)。

这道诏书应该不是明英宗自己下达的,因为那个时候他才十二岁,并未亲政。可能是内阁或者太皇太后张氏的意思。不过英宗在经历了俘虏、被囚禁之后,应该是理解了权力之下的人除了被摆弄,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所以英宗辞世前,以皇帝遗诏的方式专门批评并废除了这个残忍制度,直至明亡皇帝和藩王再无从殉者。

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

英宗的人性之举,不但为后宫女性们解开了死亡枷锁,也在其后近两百年间拯救了大明无数女性的生命。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言行的表率。太祖以降的妃嫔殉葬,也在民间引发了所谓的“节妇”热潮。很多女性就算是本身不愿意,但是面对“不愿死节,是不是想事二夫?”这种诛心的责难,她们又如何抵抗?

明初复兴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谁的锅?

明英宗 朱祁镇

英宗不但废止了殉葬制度,还以皇帝的身份批评了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会上制造“节妇”的行为,善莫大焉!

最后来说一说,太祖为什么要恢复中原皇朝自汉唐以来就废除的人殉制度。

有的朋友觉得明太祖只是单纯地延续元朝蒙古人的制度而已。这个理由实际上一点也站不住脚。

太祖北伐中原的口号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蒙古人的习俗与我中华何干?而且自古以来都是“夷习华夏”,太祖没道理反着来。

我们对比一下明朝人殉与之前各代的区别,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明朝的人殉只针对女性,而且是针对死者的“附属”女性。

太祖受程朱理学影响太深,更重要的是他对汉唐时期“女祸”乱政现象的理解太浅。对于女性这个群体产生了非常偏激的看法。他觉得女性的职责就是繁衍后嗣、侍奉丈夫、操持家务,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引发祸乱,小的会导致家族不睦,大的会祸乱国家。

因此他为防范于未然采取镌铁牌、立祖训、严加教育等等措施,来规范皇族女性的言行,“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

例如洪武元年,太祖下诏编撰《女诫》:“治天下者,正家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说明:明太祖忧心“女祸”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大量的让功臣和皇族联姻。问题虽然是他制造的,但是解决问题的责任他却让那些女人去承担。

太祖朱标的意外早逝,皇位继承人年幼的事实让太祖越发担忧自己身死后,后宫干政的问题。他总觉得到时候年轻的皇帝会有可能压制不了后宫的嫔妃们,会给她们乱政的机会。

既然繁衍后嗣的任务已经完成,自己身亡后她们也没有丈夫可侍奉,那她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殉葬可以免除隐患,还可以给臣民树立忠孝节烈的榜样。这就是太祖恢复殉葬制度的原因。

但是太祖驾崩后不久,他亲手选出的一个孙媳妇,,不但改变了他的殉葬规则,还直接参与朝政,彻底改变了大明的朝堂。票拟、披红制度诞生在她手中,太监也被她一手推上前台参与朝政。

这算是历史对太祖的嘲讽吧。(相关内容如有兴趣可查阅图文突破朱元璋的限制,改变大明王朝政治格局的女人)

如果您觉得不错,还请予以您宝贵的支持。点攒、转发、关注,就是您的支持,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