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初複興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誰的鍋?

用活人殉葬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原始、愚昧、毫無人性的野蠻制度。因為它原本就來自不把人當人看的奴隸制社會,這一點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均有相關的考古證據。

中國的殉葬制度起源于殷商時代,原因是作為奴隸主的貴族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能繼續驅使奴役自己的工具 – 奴隸。此後的周、春秋戰國、秦,雖然奴隸制度漸漸被抛棄,但是活人殉葬這種惡俗卻因為可以彰顯身份,不但流傳下來,還演化成為一種制度。

明初複興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誰的鍋?

考古發掘的人殉坑

例如《墨子·節葬》說:“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将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甚至到了甯可有損國運也要殉葬的地步。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後,令國人187人殉葬。其中包括大量治國良才,秦國的崛起也就暫時停滞了。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 《左傳》

進入戰國時期,出于對人力這種資源的争奪,以及百家齊鳴對人們思想的推進。人殉開始受到普遍的排斥和厭惡,人殉這種制度也逐漸開始消亡。但是秦統一天下後,又被大興。數量之多,也是曆史所罕見的。

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正式廢除了這種殘忍、極不人道的制度。這個對于權貴來說無關痛癢的舉動,卻為漢高祖引來了平民廣泛的敬仰(因為他們就是人殉的材料)。此後中原漢族政權基本就摒棄了這種制度,取而代之的則是可以給更多人帶來榮耀的死後陪葬制度。

說明:陪葬制度不是從死。是因功績死後可以葬于君王或者主人的陵園内。

明初複興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誰的鍋?

唐昭陵陪葬墓示意圖 局部

到了宋元時期,由于相對原始的遊牧、邊遠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殉這種殘酷制度又再度興起(北宋和偏安的南宋并沒有人殉制度)。然而在中原重新恢複漢人統治的明朝,卻沒有取消人殉這種惡俗。

雖然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太祖首肯了人殉制度,但是間接證據也足以證明這項毫無人性的制度就是出自他的本意。

首先明朝有正式記錄最早的人殉,是太祖次子秦王朱樉,他死後有兩位王妃殉葬。雖然次妃鄧氏有助其為惡的罪行,但是正妃王氏毫無罪孽,也一樣從死。下令殉葬的人正是朱元璋。

說明:王氏(漢名王觀音奴)是元朝齊王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的妹妹。這個現實版的“趙敏”,為妃期間一直被朱樉囚禁虐待,朱樉死後還沒享受幾天甯靜就被迫殉葬。

另一個證據是太祖死後,侍過寝的四十名宮人,除兩人死于太祖之前,其餘全部殉葬(另外還有十幾名宮女生殉)。如果這不是朱元璋的本意,那麼建文帝就太歹毒了。而造反上台找各種機會抹黑建文的朱棣,為什麼要放過這個現實的把柄?

登基後朱棣就把“遵從”太祖祖制挂在嘴上,而且他指責建文帝的一大理由就是建文帝不遵太祖祖制。如果殉葬制度不是太祖的本意,而是建文帝定下的制度,那就無法了解,朱棣死後為什麼要延續這個制度讓三十多名宮人殉葬了。這可是個很嚴肅的政治問題。

說明:殉葬細節明朝自己沒有留下官方記錄,但是朱棣死後殉葬妃嫔中有兩位是北韓進貢,是以北韓使節旁觀并記錄在《李朝實錄》中。

“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韓妃,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人懸于繩上掙紮至死,整個過程慘絕人寰。

明初複興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誰的鍋?

朱棣之後,皇帝們開始給殉葬做減法,例如勳貴之後可免;貴妃及以上封号者可免;有子者可免等。相應地殉葬數量也開始變少,明仁宗有五妃殉葬;明宣宗十妃殉葬;代宗殉葬人數史書記載不詳(諸妃嫔唐氏等),但是估計也超不過三人。

說明:明代宗有記錄的後妃一共五人,其中皇後杭氏死于代宗之前,廢後汪氏死于正德元年。唐氏是明朝有記錄的第一位皇貴妃。

不但皇帝死後要求嫔妃宮女殉葬,各藩王死後也逼迫他們的王妃、侍女等殉葬。周王朱有炖不忍死後王妃殉葬,曾專門上書朝廷,希望自己死後從簡。正統四年朱有炖病故,朝廷令周王妃等不必從死的诏書還未送達,王妃和其她夫人共六人已經生殉了(她們以及周王家屬應該是沒想到朝廷會赦免)。

這道诏書應該不是明英宗自己下達的,因為那個時候他才十二歲,并未親政。可能是内閣或者太皇太後張氏的意思。不過英宗在經曆了俘虜、被囚禁之後,應該是了解了權力之下的人除了被擺弄,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

是以英宗辭世前,以皇帝遺诏的方式專門批評并廢除了這個殘忍制度,直至明亡皇帝和藩王再無從殉者。

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衆妃不要殉葬……此言俱要遵行,毋違。

英宗的人性之舉,不但為後宮女性們解開了死亡枷鎖,也在其後近兩百年間拯救了大明無數女性的生命。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言行的表率。太祖以降的妃嫔殉葬,也在民間引發了所謂的“節婦”熱潮。很多女性就算是本身不願意,但是面對“不願死節,是不是想事二夫?”這種誅心的責難,她們又如何抵抗?

明初複興的活人殉葬到底是誰的鍋?

明英宗 朱祁鎮

英宗不但廢止了殉葬制度,還以皇帝的身份批評了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社會上制造“節婦”的行為,善莫大焉!

最後來說一說,太祖為什麼要恢複中原皇朝自漢唐以來就廢除的人殉制度。

有的朋友覺得明太祖隻是單純地延續元朝蒙古人的制度而已。這個理由實際上一點也站不住腳。

太祖北伐中原的口号就是“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蒙古人的習俗與我中華何幹?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夷習華夏”,太祖沒道理反着來。

我們對比一下明朝人殉與之前各代的差別,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不同。明朝的人殉隻針對女性,而且是針對死者的“附屬”女性。

太祖受程朱理學影響太深,更重要的是他對漢唐時期“女禍”亂政現象的了解太淺。對于女性這個群體産生了非常偏激的看法。他覺得女性的職責就是繁衍後嗣、侍奉丈夫、操持家務,一旦超出這個範圍就會引發禍亂,小的會導緻家族不睦,大的會禍亂國家。

是以他為防範于未然采取镌鐵牌、立祖訓、嚴加教育等等措施,來規範皇族女性的言行,“明太祖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内教”。

例如洪武元年,太祖下诏編撰《女誡》:“治天下者,正家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

說明:明太祖憂心“女禍”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大量的讓功臣和皇族聯姻。問題雖然是他制造的,但是解決問題的責任他卻讓那些女人去承擔。

太祖朱标的意外早逝,皇位繼承人年幼的事實讓太祖越發擔憂自己身死後,後宮幹政的問題。他總覺得到時候年輕的皇帝會有可能壓制不了後宮的嫔妃們,會給她們亂政的機會。

既然繁衍後嗣的任務已經完成,自己身亡後她們也沒有丈夫可侍奉,那她們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殉葬可以免除隐患,還可以給臣民樹立忠孝節烈的榜樣。這就是太祖恢複殉葬制度的原因。

但是太祖駕崩後不久,他親手選出的一個孫媳婦,,不但改變了他的殉葬規則,還直接參與朝政,徹底改變了大明的朝堂。票拟、披紅制度誕生在她手中,太監也被她一手推上前台參與朝政。

這算是曆史對太祖的嘲諷吧。(相關内容如有興趣可查閱圖文突破朱元璋的限制,改變大明王朝政治格局的女人)

如果您覺得不錯,還請予以您寶貴的支援。點攢、轉發、關注,就是您的支援,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