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秦朝丞相李斯,就想到了“李斯三叹”。李斯从平民一直做到大秦丞相,在其一生旅程中,曾发过三次感叹:第一次是溷鼠之叹。在李斯年轻时,曾做过比较低级的小官吏。他经常去侧所,看到厕所的老鼠惊慌失措地啃吃着肮脏的东西,一旦看到人或狗进入时,就迅速地逃跑了;而一次他进入大粮仓时,看到那里的老鼠吃得又大又肥,见到人进来,依然不慌不忙,慢悠悠地离开。由此李斯感叹到:“一个人的生活好坏,就想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的好坏,要想有好的环境,人就要努力奋斗。”于是他就求学投奔了荀子门下。第二次是李斯位极人臣之叹。李斯做了丞相,深得秦始皇的信任欣赏,据《史记》记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一次李斯过生日与儿子们在家宴饮,朝廷百官都来祝贺,门前车马不绝,一时风光无两。李斯却感叹说:“以前我听老师荀子说过,事物禁忌太过分。我李斯本是上蔡一布衣,现在却位极人臣,富贵之极。物极则衰,不知道将来我的归宿在哪里!”第三次是黄犬之叹。李斯为永保自己的名利富贵,不惜与宦官赵高私改秦始皇遗旨,改立胡亥为帝,逼死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不成想还没过两年,在朝廷的激烈权力斗争中,李斯就被赵高陷害,自己被判腰斩,并夷三族。临刑前,李斯对儿子们说:“我想和你们再牵着黄犬一起到上蔡东门猎兔,又怎么能够!”说罢父子抱头,泪如雨下。第一次感叹,李斯醉心富贵;第二次感叹,李斯虽感知物极必衰,却不能放下富贵;第三次感叹,他终于明白与家人过平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但为时已晚。由此可见,李斯一生追名逐利,太过自私,他是不配做大秦丞相的。作为一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负国家万民,当胸怀天下,以大义为重,以国家命运为重。很显然,李斯没有做到。他汲汲个人富贵,欲保永久,作为大秦丞相,迫于赵高的威逼利诱,与赵高狼狈为奸,丝毫不顾大秦命运,致使大秦仅二世而亡,李斯当为大秦罪人。最终他被腰斩并夷灭三族,也当是罪有应得了。

那么李斯为何不帮公子扶苏,而是屈服于赵高了呢?有人说扶苏学的是儒家,而李斯学的是法家,二人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这就有点扯远了,李斯的老师是荀子,荀子其实是儒家出身,他很多学说还是师承儒家的。他虽在一些政治主张上偏离了儒家,但大方向还是儒家的王道理论。李斯师承荀子,应该也学习了不少儒家思想,只是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他更倾向于法制而已。据说公子扶苏师承儒家,有仁爱之心。但扶苏只是个无实职的公子而已,与李斯的思想并没有发生过激烈的碰撞。如果二人有过大辩论的话,一些史料上应该有所记载。因此说二人所学不同,就猜测李斯不拥护公子扶苏,那是没道理的。公子扶苏上位,他可以用一些事实来改变他的思想嘛。其实李斯真正帮助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还是自己的私心在作怪。据《史记》记载:(赵高)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崐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从《史记》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李斯之所以帮赵高篡改遗诏,一个是公子扶苏与蒙恬深厚,扶苏当了皇帝,必定任命蒙恬为丞相,李斯怕失相位。二个是李斯极想永保自己及家庭的富贵,从李斯三叹中可见,李斯是很汲汲于名利富贵的,他虽感到了自己富贵已极,感到了荀子物极必衰的道理,但他却始终执迷不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这一物极必衰的哲理。他只一心贪图永保富贵,却忽视了应该怎样做好丞相,私心太重,因此才陷入了赵高的圈套。如果他真的理解作为丞相的重要性,还能和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去密谋篡改皇帝遗诏的事吗?如果他没私心,还能助赵高做出逼死公子扶苏和蒙恬的事吗?李斯才有余而德不足,私心太重,正因为这样,他做了大秦丞相,才造成了大秦的二世而亡,也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了悲剧。
至于公子扶苏是不是李斯的女婿的事,却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史记》上只记载了李斯的儿子们都娶了秦皇族的公主,李斯的女儿都嫁给了秦皇族的公子,但秦国皇族是有很多公子公主的,仅秦始皇就有二十多个儿女,李斯才有几个儿女,能配得过来吗?公子扶苏是李斯女婿的事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通过一些含糊的记载,是不能被证明的。更何况如果公子扶苏是李斯的女婿,他还能那样下死手帮赵高,逼死扶苏吗?那么贪图富贵的李斯,难道不懂得自己女婿当了皇帝意味着什么吗?这几天看了几集《大秦赋》电视剧,感到是不是有点儿太抬高李斯了,他其实不过就是个热衷于追逐名利富贵的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