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我们很小时便会背诵骆宾王的《咏鹅》,还挺自豪,而这首诗却是人家七岁时作的。他不但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骆宾王)

骆宾王文章的代表作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称《讨武瞾檄》。从文学角度来讲,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此文开篇便入主题,将武则天的种种罪行展现于世人,鞭辟入里。全文采用骈俪体,对仗工整,用典精准,笔力雄健,行文流畅,就连武则天听了都直夸骆宾王有才,抱怨宰相没有识人之明。

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废除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她大权在握,不但没有还政于皇帝的意思,还做了一系列自立为帝的准备。大唐名将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便在扬州起兵反武,骆宾王便是李敬业手下的笔杆子。

干这种起兵造反的大事,笔杆子与枪杆子同样重要,笔杆子可为己方鼓劲,在气势上压倒对手,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也是檄文的一大作用。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面对先帝的嘱托,使百官惭愧;“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一问更是振聋发聩,显示出文章巨大的震慑力。

这篇檄文虽然在美化自己、丑化敌人方面做到了极致,但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这个缺陷也是李敬业的硬伤,注定着这场轰轰烈烈的起兵走向失败。

檄文要便传州县,除了鼓劲打气外,也带有政治纲领性质。《讨武瞾檄》中却含糊其辞,说要“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旧君是高宗李治,那么要勤地王是谁?按李治之命应该勤中宗李显,但李敬业却找了一个酷似章怀太子李贤的人,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放着大活人李显不勤,偏偏以去世的李贤号令天下,不得不让满朝文武怀疑李敬业的动机。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李显剧照)

《讨武曌檄》中说:“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妖孽到底指谁?是只讨伐武则天一人,还是要将满朝文武一锅端?抑或是哪几个罪大恶极者?这些重大问题都没有交待清楚,满朝文武怎么敢轻易表态呢!

谁是主子,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拥立谁,拉拢谁,打击谁都没有说清楚。这起的是什么兵呢?是骆宾王太糊涂,不理解这些吗?当然不是,骆宾王只是一个文人,如果李敬业有明确的纲领,以骆宾王的才华,檄文必定更加精彩。

最重要的原因是李敬业起兵的目的不纯,私心太重。起兵后,本应顺着运河北上,直捣东都洛阳,而李敬业却背道而驰,南下收复金陵,因为金陵有王者之气。此举,使李敬业假起兵,真叛乱,想割据称霸的企图暴露无遗。

李敬业虽然跟随爷爷李勣南征北战,但仅仅只历练成为一员勇将,并没有组织这种大事的智略与才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先生对此事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武则天剧照)

“李敬业起兵讨武氏,所与共事者,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皆失职怨望,而非果以中宗之废为动众之忱也……观其取润州,向金陵,以定霸基而应王气,不轨之情,天地鬼神昭鉴而不可欺。”

李敬业发动的所谓“起兵”事件,是一批失意官吏聚在一起,假匡复李唐之名,行图谋割据之实,史学上定义为“扬州叛乱”。

可惜了骆宾王,满腹才华,竟然上了李敬业的贼船。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与李敬业一起被杀;据《新唐书》记载,他不知所踪;据《朝野佥载》记载,他投江而死。不管哪种结局,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

文:熊鱼自笑z

骆宾王《讨武曌檄》虽是文学佳作,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

浅见拙识,以就正于大方。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