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街亭之战后,对

马谡

这个败军之将处置问题,蜀汉多数大臣都认为,马谡既然已经诚心悔悟,理应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诸葛亮

却不顾两人私交深厚,挥泪将马谡处死。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对此决定,很多蜀汉大臣都竭力反对,对马谡之死深感惋惜。

即使十分推崇诸葛亮的后世史家习凿齿,也对此事不以为然,认为蜀汉僻陋一方,人才匮乏远难比曹魏,还杀戮马谡这样的俊杰,实在不是智者所为,难怪诸葛亮北伐无功,不能成就大事。

【习凿齿曰: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

那么,诸葛亮杀马谡,当真是浪费人才、杀错了么?

以马谡的才能,被斩可不可惜?当然可惜之极。

马谡其人,是荆襄名士马良的弟弟,自幼才器出众,诸葛亮不顾刘备遗言「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将他引以为知己,重用为心腹。诸葛亮南征,马谡献“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之计,诸葛亮纳其策,赦免孟获、收服蛮人之心而平南中三郡,为北伐大业稳定了后方。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所以对诸葛亮因街亭战败,挥泪斩马谡之举,蒋琬也好,习凿齿也罢,都极不理解。蒋琬就认为,「当年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大将子玉(成得臣)以战败罪被杀,晋文公因此大喜。天下未定而先杀掉马谡这等智计之士,岂不可惜之极?」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毕竟蜀汉人才难得,历史上也有无数败军之将,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的先例。比如春秋时秦穆公,对崤山之战全军覆没的败将三人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不加惩处反而委以重任,终于在三年后的王官之战大败晋国,一雪前耻。

其实,对诸葛亮此番做法,他们的非议,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诸葛亮不是不珍惜马谡的才干,也不是不相信马谡经历这番教训后肯定会痛定思痛的决心,未来可以将功赎罪、给蜀汉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而

就是因为马谡和自己私交太好,又是自己原本心目中的继承人。所以此番兵败后,才非杀马谡不可

晚清时,曾国藩曾对李鸿章言:「欲做大事,以多寻替手为先。」李鸿章亦深以为然。

而此时诸葛亮四十七岁,对古人来说已并不年轻,同样到了需要考虑自己事业接班人的年龄。

比他小九岁的马谡,就是诸葛亮栽培多年的最佳人选。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至于诸葛亮历史上的接班人

蒋琬

,具体年龄虽不可考,但可确定与诸葛亮至少同龄,甚至更加年长,只是个在马谡已死、诸葛亮早逝的情况下,不得已的过渡人物,绝不会是诸葛亮的最初选择。

(东吴名臣潘濬是蒋琬的表弟,接近30岁时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刘表死于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则潘濬多半比诸葛亮年长,作为他表兄的蒋琬年纪就更大了。蒋琬接班时,大致55-60岁,去世时已经65~70岁。)

当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一片形势大好。可是在关键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没有用宿将魏延、吴懿,而是违逆众将之议,将参谋出身的马谡委以重任,任用他去守街亭,就是为了给他积累军事资历,为将来接班作准备。

马谡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身肩如此重任,马谡却把事彻底办砸了。他只知道沿袭兵法“置死地而后生”,上山扎营,却被魏将

张郃

截断水源,被迫与五万魏军步骑大战惨败,上万兵马只逃回千余人。

诸葛亮主力大军因此进退失据,被迫撤军,这次轰轰烈烈、同时也是机会最好的北伐,就此失败。

马谡违背诸葛亮战前部署,擅做主张令大军兵败,而且违背军法、临难脱逃,罪证确凿。

马谡在蜀汉将士心中的威信已经垮了,辜负的不止是诸葛亮对他的信任,更是将来托付以军国重任的期望。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诸葛亮治国的方略,便是

“明法”

“正身”

,他制定蜀科,严格法度,赏罚必信,开诚布公,虚心纳谏,奖励直言,如董和曾因某事连续和他争论十次,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公开嘉奖,大加鼓励。

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以用人失察之罪引咎自贬名位,从丞相降为右将军,正体现了敢于承担错误的伟大人格。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如果他这回赦免了一向恩若骨肉、情同兄弟的马谡,那么

不是有私却也有私,是为国惜才却也成了为己徇私

,又怎能令蜀汉上下一致心服呢?

所以诸葛亮只有大义灭亲,斩杀马谡以行军法,方可彰显自己的军令严明和大公之心,威慑百官,稳定朝局,安抚人心。

比起号令朝野令行禁止,文武百官团结一心,令蜀汉在新败之时政局稳定这个全盘大局,则马谡本身才能再高,悔悟之心再真诚,如果他活着将来又可能给蜀汉做多大贡献,终究也只是次要之事。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杀马谡时,岂止是十万大军为之流泪,诸葛亮又何尝不是心痛如绞呢?既是失去了一个一向赏识器重的知己,也是国家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是,没有办法,无论君臣将相王侯,谁都不能凌驾于国家社稷之上。

所以,诸葛亮才教育下一个接班人蒋琬说:「孙武用法严明而制胜天下,在四海分裂、兵戈相争的乱世,

如果因人废法,何以讨贼?

这个世上总有许多迫不得已的决断,是明知损失惨重,也必须一条道走到头的。

此战后,诸葛亮更向全国通告自己用人不当的错失,(【布所失于天下】)更要求同僚们尽可能批评自己的过失【(勤攻吾之缺)】,经过数年整训,终于练出一只令魏军只敢坚壁固守,不敢与之野战的强兵,克复武都、阴平两郡,名正言顺复职。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正因为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不图私我,他的施政自然为世人人信服,哪怕施以严刑峻法,也让举国百万官民乐于接受。大小官吏同样不敢轻越雷池,起贪墨之心,极大提高了政权的组织和行政效率。

蜀汉虽然连年北伐,屡屡用兵,律法森严,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极大提高,百万百姓养兵十万而毫无怨言。朝堂上下共同为了“兴复中原,还于旧都”的理想而齐心协力。

凭借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诸葛亮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不止是为蜀汉江山续命整整四十年,他的许多举措遗泽后世千百年。

诸葛亮不顾众臣反对,坚持要斩马谡,却又为何为他挥泪?

狂风呼啸,惊涛裂岸,时代大潮翻涌而过,不时发出巨大的轰鸣,气势磅礴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碾压过一切,冲向没有人能预言的远方。历史星空何等浩大,一个人的力量又何等渺小,其实也没有什么人的生死悲喜,当真值得他人长久驻足。

再伟大的英雄,身后不过是一抔黄土;再辉煌的功业,留下的不过是几页史书。这种情绪走到极致,就是「皇图霸业,皆归尘土,成王败寇皆是空」。

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多少人缺乏勇往直前的斗志,多少人没有决断勇气,去勇于面对这种“空”的感觉,而是犹豫畏缩,最终选择了放弃和逃避。马谡自负天下之才、无双国士,兵败之时弃军而逃,便是在人生最重大考验时,做了可耻的懦夫。

而诸葛亮却不然,他同样明知道是“空”,却还要勇敢去直面惨淡的命运,去「知其不可而为之」,以一州之军抗天下之力,正是从由初出茅庐的“看山是山”,经过白帝托孤时的“看山不是山”,再到挥泪斩下知己人头,传首全军的那一刻,终于摒弃了一切功利考虑,进入更高层面的“看山还是山”,于是才有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千古之叹。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即使伟大如诸葛亮也不过半百之年,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操守却辉耀历史时空,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永不可分割的历史财富。——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