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说到冷静,我说两个人,大家肯定没有意见。

因为,这两个人面对危险时淡然自若,仿佛危险与其无关,并且能做出最理性的选择。

一、诸葛亮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1、诸葛亮的出山

我们先不说危险时刻,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时刻。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愿意出山,都是刘备的三顾茅庐感动了他。

有此言论的人,那是真没看懂三国,诸葛亮是真愿意出山的。

有些人就不解了,既然想出山,诸葛亮为何不选择曹操或孙权?这两人的底子都厚,去了定能锦衣玉食,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僚。

当时的刘备有什么?说他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毫不为过。

这诸葛亮到底看重刘备什么了?为何选择他?

无它,刘备的“弱”,才是诸葛亮愿意委身的重要原因。

刘备头顶“皇叔称号”,喊着“匡扶汉室”,具有建立功业的人心基础,这就是所谓的“道”。

选择和刘备一起“创业”,成功了那是绝对的天子第一号功臣。

相反,如果选择了曹操,那得面对谋士如云的情况,诸葛亮出头非常不易。

如果选择了孙权,张昭等人也会成为不易逾越的高山。

于是,明知刘备势弱,随时都可能被曹操胖揍的情况下,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最终成绩斐然,万古流芳。

这就是诸葛亮冷静思考的结果。

2、单刀赴会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为了联合东吴,去到东吴游说,目的是让孙权一起合作。

没有什么本钱,还想和大佬合作,诸葛亮的胆子真的大。

在东吴,用激将法让孙权对曹操燃起斗志,又说服了很多东吴的相关人士。《三国演义》中这就成了所谓的“舌战群儒”,异常精彩。

可以这样说,这一过程中,诸葛亮是有危险的。万一,惹得孙权不高兴,刀斧手伺候怎么办?

但诸葛亮不仅没让危险上身,还让孙权答应一起抗曹,这功劳不得了。

这是面对风险,冷静至极,且非常睿智的表现。

佩服!

3、空城计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后,声誉达到了鼎盛。

无奈,刘备为了给关二爷报仇,被陆逊火烧连营,就此挂了。

看得出来,这刘皇叔还是不够冷静啊!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的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这哥们水平不错,是个好对手,让诸葛亮的北伐并不顺利。

在第一次北伐时,马谡一不小心丢了街亭,这导致司马懿的大军直逼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时,城中缺兵少将,如何应对?

诸葛亮让人打开城门,自己在城头弹琴,说不出的潇洒俊逸。

司马懿一看此情此景,认为一定有埋伏,就此退兵。

这就是有名的“空城计”。

空城计,是诸葛亮一生最为凶险的时刻,能做到潇洒弹琴,诸葛亮太过冷静了。

在古代历史中,面临危险的人还很多,但诸葛亮绝对是典型的代表。

二、毛泽东毛泽东没有在一线直接带兵打仗过,却能料事如神,军事指挥艺术极其出众,这样的人,千年难遇一个。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1、长征路上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翻脸。

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言论。

说到就要做到,当年,毛泽东带人发动秋收起义,然后上了井冈山。

这是一个冷静且非常睿智的举动,毕竟,在大城市呆的越久,死得越快。

长征开始后,在李德、博古的指挥下,一个湘西血战,就让一大半人走了阎王殿,这代价太大了。

1935年1月中旬,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成为了决定红军前途的最主要领导人。

其后,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风险重重,毛泽东指挥了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横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这些战役策略,无不是在极度危险情况下制定的。

能在危险逼近时,还能冷静做出最合理的选择,非常人能比。

2、炮弹擦肩而过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1948年五月,在河北西柏坡,毛泽东工作到半夜两点,才入睡。

警卫员孙勇等人在五点左右发现了敌人的侦察机,因此告知了警卫排长阎长林和毛泽东秘书叶子龙。

此事非同小可,但是,有谁把毛泽东叫醒呢?

最后,叶子龙和李银桥闯进了主席的屋子,并把毛泽东叫醒。

说明来意后,毛泽东很不高兴地说道:“什么飞机来炸呀!怕什么?”

这就是毛泽东的脾气,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并没有过多的畏惧。

毛泽东想继续睡大头觉,而叶子龙和李银桥却没有反驳,强行给毛泽东穿了衣服,并把毛泽东用担架抬走。

刚进到防空洞,就听到几声炮响,毛泽东睡觉的房子已经被炸。

得知这种情况,毛泽东笑了,肯定了大家的工作。

很多年后,毛泽东对在朝鲜前线的彭德怀发了提醒消息,让其注意敌人轰炸司令部。

彭德怀也很固执,最终,洪学智命人强行转移了彭德怀,而毛岸英却被美帝的炮弹炸死,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毛泽东,就是一个面对危险,极其冷静,毫无畏惧的一个人,像这种和炮弹擦肩而过的事情,毛泽东不止碰到了一次,但每一次都能冷静面对,都能谈笑风生。

放一般的人,可能都要尿了。

3、朝鲜出兵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美国和多国部队参战。

而在9月,麦克阿瑟指挥大军在仁川港登陆,不久后,美军和多国部队不顾中国的警告,强势过了三八线。

此时,新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是去帮助朝鲜,还是隔岸观火?

去帮助,那要面对的可是一众世界强国,胜利不易;不去帮助,美国统一了朝鲜半岛后,势必威胁我东北老工业基地。

风险重重,而新中国的高层中,也有很多反对出兵的人,其中,林帅就是最突出的代表。

压力山大!

但,毛泽东面对巨大的压力,决定出兵朝鲜,并且说服了周恩来等人,最后,在彭德怀的支持和愿意带兵出国作战下,“抗美援朝”得已实施。

而在抗美援朝前期,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路胜利,平推多国部队到了三七线。

后来,因为供给线等问题,志愿军做了战略撤退,双方胶着在了三八线。

1953年7月底,不可一世的美国和多国部队,签订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的战争就是一场立国之战,通过此战,世界各国不敢再小视中国。

而面对重重压力,保持冷静,并能以无畏的勇气主张抗美援朝的毛泽东,受到了国内外的大力认可。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总能在关键时刻,总能在风险重重的阶段,始终保持高度的冷静,并且做出最为可行的选择,实在是让人敬佩!

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险时刻,是可以始终保持冷静的?

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能在危险时刻保持冷静的人不少,但毛主席和诸葛亮绝对是杰出的典型代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