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說到冷靜,我說兩個人,大家肯定沒有意見。

因為,這兩個人面對危險時淡然自若,仿佛危險與其無關,并且能做出最理性的選擇。

一、諸葛亮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1、諸葛亮的出山

我們先不說危險時刻,先說說諸葛亮的出山時刻。

很多人說諸葛亮不願意出山,都是劉備的三顧茅廬感動了他。

有此言論的人,那是真沒看懂三國,諸葛亮是真願意出山的。

有些人就不解了,既然想出山,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操或孫權?這兩人的底子都厚,去了定能錦衣玉食,還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僚。

當時的劉備有什麼?說他是“家徒四壁,一無所有”毫不為過。

這諸葛亮到底看重劉備什麼了?為何選擇他?

無它,劉備的“弱”,才是諸葛亮願意委身的重要原因。

劉備頭頂“皇叔稱号”,喊着“匡扶漢室”,具有建立功業的人心基礎,這就是所謂的“道”。

選擇和劉備一起“創業”,成功了那是絕對的天子第一号功臣。

相反,如果選擇了曹操,那得面對謀士如雲的情況,諸葛亮出頭非常不易。

如果選擇了孫權,張昭等人也會成為不易逾越的高山。

于是,明知劉備勢弱,随時都可能被曹操胖揍的情況下,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最終成績斐然,萬古流芳。

這就是諸葛亮冷靜思考的結果。

2、單刀赴會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為了聯合東吳,去到東吳遊說,目的是讓孫權一起合作。

沒有什麼本錢,還想和大佬合作,諸葛亮的膽子真的大。

在東吳,用激将法讓孫權對曹操燃起鬥志,又說服了很多東吳的相關人士。《三國演義》中這就成了所謂的“舌戰群儒”,異常精彩。

可以這樣說,這一過程中,諸葛亮是有危險的。萬一,惹得孫權不高興,刀斧手伺候怎麼辦?

但諸葛亮不僅沒讓危險上身,還讓孫權答應一起抗曹,這功勞不得了。

這是面對風險,冷靜至極,且非常睿智的表現。

佩服!

3、空城計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後,聲譽達到了鼎盛。

無奈,劉備為了給關二爺報仇,被陸遜火燒連營,就此挂了。

看得出來,這劉皇叔還是不夠冷靜啊!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的主要對手就是司馬懿,這哥們水準不錯,是個好對手,讓諸葛亮的北伐并不順利。

在第一次北伐時,馬谡一不小心丢了街亭,這導緻司馬懿的大軍直逼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時,城中缺兵少将,如何應對?

諸葛亮讓人打開城門,自己在城頭彈琴,說不出的潇灑俊逸。

司馬懿一看此情此景,認為一定有埋伏,就此退兵。

這就是有名的“空城計”。

空城計,是諸葛亮一生最為兇險的時刻,能做到潇灑彈琴,諸葛亮太過冷靜了。

在古代曆史中,面臨危險的人還很多,但諸葛亮絕對是典型的代表。

二、毛澤東毛澤東沒有在一線直接帶兵打仗過,卻能料事如神,軍事指揮藝術極其出衆,這樣的人,千年難遇一個。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1、長征路上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國共翻臉。

毛澤東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言論。

說到就要做到,當年,毛澤東帶人發動秋收起義,然後上了井岡山。

這是一個冷靜且非常睿智的舉動,畢竟,在大城市呆的越久,死得越快。

長征開始後,在李德、博古的指揮下,一個湘西血戰,就讓一大半人走了閻王殿,這代價太大了。

1935年1月中旬,遵義會議召開,毛澤東成為了決定紅軍前途的最主要上司人。

其後,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風險重重,毛澤東指揮了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橫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等,這些戰役政策,無不是在極度危險情況下制定的。

能在危險逼近時,還能冷靜做出最合理的選擇,非常人能比。

2、炮彈擦肩而過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1948年五月,在河北西柏坡,毛澤東工作到半夜兩點,才入睡。

警衛員孫勇等人在五點左右發現了敵人的偵察機,是以告知了警衛排長閻長林和毛澤東秘書葉子龍。

此事非同小可,但是,有誰把毛澤東叫醒呢?

最後,葉子龍和李銀橋闖進了主席的屋子,并把毛澤東叫醒。

說明來意後,毛澤東很不高興地說道:“什麼飛機來炸呀!怕什麼?”

這就是毛澤東的脾氣,在危險和困難面前,并沒有過多的畏懼。

毛澤東想繼續睡大頭覺,而葉子龍和李銀橋卻沒有反駁,強行給毛澤東穿了衣服,并把毛澤東用擔架擡走。

剛進到防空洞,就聽到幾聲炮響,毛澤東睡覺的房子已經被炸。

得知這種情況,毛澤東笑了,肯定了大家的工作。

很多年後,毛澤東對在北韓前線的彭德懷發了提醒消息,讓其注意敵人轟炸司令部。

彭德懷也很固執,最終,洪學智命人強行轉移了彭德懷,而毛岸英卻被美帝的炮彈炸死,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毛澤東,就是一個面對危險,極其冷靜,毫無畏懼的一個人,像這種和炮彈擦肩而過的事情,毛澤東不止碰到了一次,但每一次都能冷靜面對,都能談笑風生。

放一般的人,可能都要尿了。

3、北韓出兵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7月,美國和多國部隊參戰。

而在9月,麥克阿瑟指揮大軍在仁川港登陸,不久後,美軍和多國部隊不顧中國的警告,強勢過了三八線。

此時,新中國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是去幫助北韓,還是隔岸觀火?

去幫助,那要面對的可是一衆世界強國,勝利不易;不去幫助,美國統一了北韓半島後,勢必威脅我東北老工業基地。

風險重重,而新中國的高層中,也有很多反對出兵的人,其中,林帥就是最突出的代表。

壓力山大!

但,毛澤東面對巨大的壓力,決定出兵北韓,并且說服了周恩來等人,最後,在彭德懷的支援和願意帶兵出國作戰下,“抗美援朝”得已實施。

而在抗美援朝前期,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路勝利,平推多國部隊到了三七線。

後來,因為供給線等問題,志願軍做了戰略撤退,雙方膠着在了三八線。

1953年7月底,不可一世的美國和多國部隊,簽訂了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的戰争就是一場立國之戰,通過此戰,世界各國不敢再小視中國。

而面對重重壓力,保持冷靜,并能以無畏的勇氣主張抗美援朝的毛澤東,受到了國内外的大力認可。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總能在關鍵時刻,總能在風險重重的階段,始終保持高度的冷靜,并且做出最為可行的選擇,實在是讓人敬佩!

曆史上有哪些人,在遇到危險時刻,是可以始終保持冷靜的?

在浩瀚的曆史大潮中,能在危險時刻保持冷靜的人不少,但毛主席和諸葛亮絕對是傑出的典型代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