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张家界为何能成为行吟诗人的目的地?行吟诗歌该如何进行创新与传播?12月19日,来自全国的多位著名诗人应邀参加中国·张家界第五届国际旅游诗歌节,他们围绕“行吟诗歌的主题选择与现实意义”“行吟诗歌的创新与传播”等主题分享创作感受。《湖南文艺网》特推出该系列创作谈,此为首篇。
所有的远游都是为了归来
——山水诗写作谈
姜念光

有这么一句话:寻山如访友,远行若致身。据称这是友人称赞徐霞客的句子。作为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伟大的实践者和行动家,徐霞客是我最热爱的古代人物之一,仅从个人与大地山川及山水风物的关系上来说,自古迄今无有出其右者。我也特别喜欢这两句话,并把它作为写作游吟诗和山水诗的不二主题。也即:所有的远游都是为了归来,所有的出行都是为了到达自己。
山水诗是中国诗歌里的一个伟大的传统,虽然通常是从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说起,其实从《诗经》开始,山水诗就是中国诗歌的主要题材了,无非谢灵运是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诗并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诗歌类型的诗人,从此,山水诗蔚然大观。到了唐朝、宋朝,每一个时代都有伟大的山水诗人,每一个伟大诗人都有伟大的山水诗,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和他们的作品,不胜枚举。及至当代现代汉语诗歌,基本上我们数得出来的优秀诗人,也都写有大量的山水诗。那么我们纵观传统,横看当代,都会发现,好的山水诗除了描绘事物和画面、对美景进行诗意再现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通过自然表象,表达对人类生存、对世界境况和生命情态的具有美学高度和哲学深度的独特感悟,也就是所有好的诗歌作品中的山水,都是人格化的山水。而作为诗人,他正是通过对自然、对山水、对景物的观察和体验,实现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上的自我观照。
那么我们在山水中、在一个特殊环境中,整天的行走,就像做整天的功课,进行整天的阅读。既是获取知识,更会从中领略到一种生命状态,或疾速,或徐缓,或幽深,或严整,或空虚,并且以此靠近一个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想往的生命形象,那正是理想的自我。尤其当我们置身于奇异壮观的自然风物当中时,这种感受会更为强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鸡毛蒜皮,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追名逐利,既有飞龙走马的快意和烈火烹油的热闹,也时常突然心生厌倦。但我们很难就手拨开红尘,立地成佛,获得对事物与生命的真切认识。那么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置身于大自然中,与山川河流素面相对,当山水徐徐展开,光芒会从其中照射而来,我们的精神便与奇异的风物构成和谐的往还,并因此沉湎于单纯但是深湛的生命情态,身心匀停,进入了另一个价值体系,那是一种逐渐接近永恒的生存的真实。在这时,长久郁结的东西即将焕然冰释,沉重的牢笼即将被远远抛开,无望的挣扎即将获得救赎。
自然山水的那种奇崛惊险,器宇不凡,渊博自在,对我们来说是振作,是觉醒,同时内化于我们的精神结构当中。当代汉语的山水诗的写作,正是要表现这一过程,在语言的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准确深刻的叙说中,完成对生活、对世界、对自身的观照与确认。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即“天人合一”,而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有“在家”的隐喻,黑格尔说,“在世界中在家”,意思就是理解每个事物,并与其和谐相存,因而能够在每个事物、每个地方“在家”并获得自我存在。对于当代汉语山水诗的创作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姜念光行吟诗欣赏
张家界
如果十五岁的时候到来
会是清新的、激烈的少年
穿着雨鞋,仰头站在星空下
用大桶冷水冲洗瘦瘦的身体
如果三十五岁的时候到来
会劈面迎见,那赤手空拳者
他肩负责任,步行三千里
有一种类似火中取栗的严峻
而五十六岁的时候到来
因为往事和追悔,才有这样的时刻
你们夙昔相对,如晤故人
这么安静,这么繁茂,又这么嶙峋
金鞭溪
你在白天的金鞭溪遇到一群又一群鱼
夜晚你就会轻轻翻身上马
像个绿色的邮差
送信给爽朗的男人,更多是美丽的女子
路途清洁,鞋不扬尘,蛮横的强盗也没有
铁已经甘心地软了,他们放下了斧头
你在白天的金鞭溪遇到一群又一群人
夜晚你还会遇见他们
那个失败的间谍,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漂亮的女搭档斥责口吐莲花的叛徒
那书生念着,君子不器呀君子不器
在山水中躲闪
不想回去,不想做饭。记忆里
扯衣襟的美娇娘变成了丑陋的家属
你在白天的金鞭溪是不是还遇到了鹤
它们一只又一只从空气中出现
夜晚你会睡不着,你猜想,浪头和星星
在氧气中,为什么涌上去是鹤,翅羽如烟
流下来又是马,皮毛光亮,喷着鼻息
马一匹一匹都是好马,你骑不完它
鹤都是些美的和太美的,你也看不完它
远道而来的你放松了语言中的一嘴钢牙
终于写道:“我原本满腔激烈的血液
金鞭溪呀金鞭溪,劝导我,稀释我”
作者:姜念光
摄影:陈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