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战前国军的整编是怎么回事,当时的军长与师长一个月多少工资?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实现了基本上的统一,所以国军部队进行第二次整编(第一次整编是北伐胜利后)。

抗战前国军的整编是怎么回事,当时的军长与师长一个月多少工资?

整编部队是为了确定军队的数量和人数,军饷由政府财政部供给,消除各地军阀对部队的控制。

抗战前国军的整编是怎么回事,当时的军长与师长一个月多少工资?

整编方案如下

军队编制:

各省或各派系为一路军,路军上设总指挥一人(通常由派系首领担任),路军下辖一个军,军下辖三个师,每个师标准建制12000人,一路军基本上也就4万人左右。

例如:”1.28“淞沪抗战中的福建的十九路军,蒋光鼐是总指挥,蔡廷锴是军长,下辖:60师,61师,78师

军衔设置:

路军总指挥为上将,军长为中将,师长为少将

注:第三次整编(1935年),路军总指挥为二级上将,军长为中将加上将(准上将),师长为中将

军饷标准:

路军总指挥:800大洋/月,军长:500大洋/月,师长:320大洋/月,团长:240大洋/月,营长:170大洋/月,连长:80大洋/月,排长:42大洋/月,班长:20大洋/月,普通士兵:10块大洋/月

注:1930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000块以上,(鲁迅一个月工资350块大洋,能买北京两套三合院。普通士兵月薪1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北京月薪3万的白领。

抗战前国军的整编是怎么回事,当时的军长与师长一个月多少工资?

整编后的问题:

编制问题:

路军级别高过军,但没有严格说只能下辖1个军,整编后各地最初都是只辖一个军,但很快就组建了独立师,教导师等编制归路军直辖,最后这些独立师,教导师又直接升级成军。

例如:山东的韩复榘的第三路军当初只下辖第12军一个军,后来扩编成了3个军(12军,55军,56军),编制由3个师一下子变成了8个师,兵力也就由4万人变成了15万人。因为军饷的问题直接把山东的税务局给接管了,差点直接跟老蒋打起来。

军饷问题:

1930年整编为了方便执行,所以最初的军饷就定得比较高,但国民政府财政紧张,很快就以抗战为理由,改成国难薪饷,差不多就是只发70%的军饷。1935年又进行币制改革,不发大洋改发法币,由于国民政府大量印钞同时日军的大量伪钞流入市场,最终法币贬值崩盘,军饷后来虽然涨了,但根本就不够糊口,部队吃空饷就成了常态了。黄埔嫡系部队通常一个师也就五六千人左右,普通杂牌一个师能有三四千人就不错,部队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