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7军是陕北红军主力部队之一,后来随着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胜利到达陕北,这两个军被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而原红27军则被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81师。到了1937年1月,中央下令又以第81师为基础扩编恢复了红27军。在这次红27军恢复之后,担任红27军的军级干部中,在1955年授衔时,其军衔也完全不同。军政委和军政治部主任是上将,军参谋长是中将,只有军长是少将。
是不是说很奇怪呢?
军政委王平,他是湖北阳新县人,他1930年参加红军,会宁会师之前,一直在红一方面军系统任职,后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红27军恢复之后,王平出任红27军政委。抗日战争中,王平在八路军系统任职,曾在八路军总部任组织科科长,抗日战争后期,出任冀中军区政委,冀晋军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北岳军区第二政委兼第一纵队政委,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平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期升任志愿军总部政委。他回国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军委炮兵部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

1955年授衔时,组织上给王平定的职级是正兵团级,这个级别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授上将,所以王平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上将。
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他是湖南浏阳人,他1927年参加革命,会宁会师之前,一直在红一方面军系统任职,后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红27军恢复之后,李志民出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中,李志民先是延安抗大任职,历任抗大第5队队长兼政委、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后期,李志民调任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副政委、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委、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李志民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委。解放战争后期出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委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志民任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军政委。
1955年授衔时,组织上给李志民定的职级是正兵团级,这个级别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授上将,所以李志民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上将。
军参谋长李寿轩,他是湖南邵东人,他1928年参加革命,会宁会师之前,一直在红一方面军系统任职,后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红27军恢复之后,李寿轩出任红27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李寿轩历任八路军总部司令部第三科科长、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八路军前方总部教育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李寿轩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铁道兵团参谋长、解放军铁道兵团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寿轩历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主任,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部司令员,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二副司令员等职务。
1955年授衔时,组织上给李寿轩定的职级是副兵团级,这个级别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授中将,所以李寿轩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中将。
军长贺晋年,他是陕西省子长县人,他1930年参加革命,他是陕北红军创始人之一,也是陕北红军非常有代表性的将领。抗日战争时期,贺晋年先后担任过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警备司令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贺晋年历任东北民联合江军区司令员、佳木斯卫戍司令部司令员、东北民联骑兵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48军军长、四野第15兵团第二副司令员、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赣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后期,贺晋年一直在江西部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的提议下,贺晋年被调往东北军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并兼东北军区卫戍部队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
1955年授衔时,组织上给贺晋年定的职级是副兵团级,这个级别的将领,基本上都是授中将,也可以酌情授予上将或者少将,贺晋年因为受高岗事件的影响,所以没办法授上将或者中将,而是酌情给了个少将。其实以贺晋年的资历和战功,授上将是最合适的,再不济也应该是个中将。贺晋年的少将军衔,确实明显偏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