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刘备器重。诸葛亮去世后,被诬陷谋反,惨遭灭三族,此人就是魏延。

魏延作战勇猛,与黄忠等人平定广汉郡后,被刘备封为门牙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任命他为镇北将军镇守汉中。建兴元年五月,被刘禅封为都亭侯。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也没放弃北伐收复中原,魏延跟着诸葛亮一起。魏延每次在北伐时,都会请求诸葛亮让他独自带着数名将士,从子午谷的小路过,诸葛亮带领大部队从子午谷的大路走,效仿前汉将领韩信,两人在潼关会师,最后直取关中,将魏军拦截在关外。
诸葛亮一直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他认为子午谷的天气多变,难以预测,子午谷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虽当时长安太守夏侯楙并不擅长打仗,但假如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军队会遭到重创。诸葛亮思考再三,认为此计太过冒险,遂不采用魏延的奇谋,坚持从子午谷大路进军。
献计被拒绝后,魏延还曾多次埋怨诸葛亮胆小怕事,自己的才能没有地方发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被诬陷谋反,杨仪派马岱斩杀了他,灭了魏延三族。
子午谷是穿越秦岭通往西南等地区中的六道之一。而子午谷里的子午道,是这六条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却从未有人成功过的险峻要塞。其他道虽险要,但都被人攻破过。那么,魏延的计策到底可行吗?明朝闯王高迎祥给出了答案。
明朝末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高迎祥在安塞揭竿而起,他擅长骑射,力气非常大,一路横扫中原,驰骋西北。然而,他也败在了子午道。
公元1636年7月,高迎祥率领全部主力——五万士兵进入子午谷,想从这里偷渡,然后袭击西安,从而占领陕西等地。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子午谷天气多变,道路狭窄,大军遇上暴雨,好几天才走了一半的路程,物资损失严重,兵马皆乏。大军历尽艰辛到达子午谷的黑水峪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两万明军偷袭。
两军立马开战,高迎祥的部队虽在人数上有优势,但大军已疲惫不堪。再加上明军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明军中还有很多熟悉子午谷的地形的当地人,每次高迎祥的大军发起进攻突破防线后,不久就会形成新的防线。双方激战四天,最后高迎祥在子午谷的一个山洞中被明军抓获,押回北京,凌迟处死。
由此看来,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奇谋是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