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1811年,清朝嘉庆十六年,日本文化八年。

此年,林则徐中进士。

魏源补廪膳生,成为边领工资边读书的秀才。

在日本,后来成为林、魏二人粉丝的佐久间象山,出生在松代藩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对近代日本影响巨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的故事。

一、他被圈粉但不是脑残粉

我们知道,林则徐、魏源思想相继,乃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虽然入了后世的教科书,但在当时,影响并不很大。然,传到日本,却彻底改变了日本那些求新知者的精神面貌,他们觉得此乃奇书。

其实在编撰《海国图志》之前,魏源于1842年编成了《圣武记》。

此书“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论述清朝的兵制兵饷、考证掌故。以及对城守、水守、坊苗、军政、军储等问题的见解”。

此书为何会引发佐久间象山的共鸣?

因为他发现,《圣武记》比他的“海防八策”只早了几个月。

海防八策,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主要内容是——

幕府主导下,各藩国在海岸建筑炮台、铸造大炮、建造军舰、训练海军、兴办学校、普及教育、选拔人才……

他的这些想法,跟魏源在《圣武记》里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都反映出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因此,他不无骄傲地写到——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佐久间象山樱赋图源网络)

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

《圣武记》之后,他又读到了《海国图志》,一时之间,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佩服得五体投地。

只不过,他虽然被魏源圈粉,但仍有自己的思考。

二、从儒学者到兰学者

佐久间象山自识字起,接受的便是儒学,尤其是朱熹的格物穷理之说。

但日本闭关之时,仍开了一扇窗。

那就是长崎的出岛。

15、16世纪,日本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做过生意的。日本自认为“华”,依着华夷之辨的理论,他们将自菲律宾一带而来的“两牙”商船称为南蛮船,与他们的贸易,被称为南蛮贸易。

他们只想要贸易而已,但外国人一来,不免乱了日本人的心志。幕府举起长刀,一斩而下,既断了“两牙”的贸易,也断了很多日本人的脑袋。

最终,比较听话的荷兰人,被允许居住在长崎的人工岛出岛上,与清朝一起,成为日本贸易特许国。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明治时代的出岛)

虽然一般日本人不得接触荷兰人,但幕府官员仍自荷兰人那里,学到了最新科技。

从人体解剖到制炮之术,当时西方的先进经验,很快都能被介绍到日本,并形成了兰学。

最初,兰学并不能跟儒学分庭抗礼,因为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日本基本是和平的,枪啊炮啊,那都是不祥之物。最受欢迎的兰学,乃是医学而已。

然,到了19世纪中期,随着列强在东方越来越活跃,制炮、练兵等兰学门类勃兴。

1837年,26岁的佐久间象山,开始接触兰学。

很快,他就有了些成就。

不但依着荷兰书籍造出了大炮,成功试射,还以荷兰《步兵操典》为教材,训练藩军,练习炮术,教授西方科技史和军事知识。

他还烧制玻璃,研究土豆……

兰学对他的改变,不止在器物层面,更使得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虽然被林则徐、魏源圈粉,但并不是脑残粉。

三、对“老师”思想的反思

他与魏源虽然并未相识,但他将其引为同志,可以说是遥奉为老师。

他的经历与学识,使得他并不盲从。

作为东方人,他认为,鸦片战争,确实是“英夷寇清国”,但是他如此反思——

偌大清朝之所以战败,乃因“唯知本国之善,视外国为贱物,侮为夷狄蛮貊,而不知彼之熟练于事实,兴国利,盛兵力,妙火技,巧航海,遥出己国之上”。

也就是说,他认为,清妄自尊大,以为地大物博,不怕西洋,英吉利法兰西,不过是夷狄而已……

说白了,他就是觉得,清朝人用9世纪的眼光,看19世纪的事……

正因清朝吃亏在前,所以,他认为——

以夷制夷是个好办法,但前提是,能制造出炮舰,御敌于外海。而非像魏源强调的,坚壁清野,严密防守……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萨摩藩纺织所)

他并且认为,魏源对现代化军舰的理解,太过于精浅了,纯为走马观花……

他说,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境界,但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的人啊,要想拒列强于国门之外,实行王道的前提,乃是需用霸道之法。也就是说,要有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努力成为一等强国。

说起来,日本的运气是好的。

列强先盯上了清朝,列强与清朝之间的战争,既使日本有了居安思危之感,更激荡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比清朝多出十几年时间应对世界风云激荡。

四、动荡乱世的牺牲品

清朝的读书人,书读好了,可以考秀才、举人、进士。实在考不上的,就在乡里开私塾,教人读书识字,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

日本没有科举,但有私塾。

成为著名学者的佐久间象山,在28岁那年,在江户,也就是后来的东京,开设了一家象山书院。

他的学生,稍了解点日本近代史的人都耳熟能详。

胜海舟,后来幕府海军司令,驾驶咸临丸,成为第一个穿越太平洋到达美国的日本船长。

坂本龙马,倒幕主力萨摩长州联盟的促成者,他的船中八策——幕府还大政于天皇,天皇开议会以决事,兴军事,改条约,修官制——这些都成为明治维新之根基。

吉田松阴,在老师的策动下,跟金子重辅一起,想求美国军舰带他们到美国看看。美国正与日本谈判签约,不欲横生枝节;吉田松阴二人上岸后投案自首——当时日本人擅自出海,乃是大罪——佐久间象山亦因此被牵连,被判八年禁闭。值得一说的是,吉田松阴也有自己的学生,很多都是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日本近代陆军奠基者山县有朋……

高杉晋作,经老师吉田松阴介绍,而拜佐久间象山为师。他曾受幕府指派,前往上海寻求贸易,跑遍上海欲求一本《海国图志》而不得。后来建立奇兵队,成为倒幕急先锋。如果未在28岁时病亡,他的官位,当不在伊藤博文之下。

当然,佐久间象山在收这些学生的时候,虽然看重他们的潜力,但不可能知道,会出这么多大人物。

更不会想到,自己乃鼓吹与外洋交往的开国派,但教出的学生,却多是在攘夷运动中脱颖而出的。

只能说,形势比人强。

八年牢狱之后,他的思想更为成熟。

他提出,要“东洋道德,西洋艺术”,遵传统之伦理,学西方之实用文明,这怎么说怎么像“中体西用”,更是后来“和洋折衷”的基础。

他还认同公武合体,推动幕府与天皇的联姻,缓和紧张关系,在尊王基础上,加强幕藩关系,使日本真正统一,以应对越来越近的危险。

给他带来杀身之祸,还是他那些大胆的开国言论。

马国川在《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里写到:

佐久间象山与很多赞同公武合体却反对开国的人不同,认为与西方各国通商是“天地公共之道理”。

他批评那些只知轻视外国,却不知西方诸国学术精研、国力强盛、火技精妙、航海精通,一旦与英国发生战争,武士刀砍不过坚船利炮,肯定一败涂地,丢尽古圣贤的脸面。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佐久间象山剧照)

他的这些话,无疑是狂热气氛下的冷水,结果不但浇不灭熊熊大火,反而会连自己一齐烧掉。

1864年,佐久间象山来到京都。

这里是朝廷所在地,亦是强硬派的大本营。

借着列强叩关造成的幕府权威下降,压抑了上千年的天皇与岩仓具视等公卿,正在发出狂叫。

他们要攘夷,要开战。整个京都乱糟糟的,幕府的保卫力量与倒幕派在这里杀来砍去,一片腥风血雨。

佐久间象山是想凭着自己的名气与雄辩口才,说服公卿们支持开国的。

8月12日,骑着白色高头大马,行走在街头的佐久间象山,被一刀致命。

杀他者,乃幕末四大人斩之一的河上彦斋。

佐久间象山,是当时天诛风潮的最新牺牲品。

5年之后,戊辰战争中,他的学生们终于完成了尊王倒幕的使命。

朝廷重掌大权。

至于攘夷?

不存在的。

也许,最先喊出这口号的人,确实是真诚的。

但作为聪明人,他们很快会发现,相比前两个目标,这个最难达到。

于是,它成为了一种吸引人的工具。

新贵们不但不能攘夷了,而且要开放国门。

幕末血风:日本会毁灭?提出救国之策的人,先被天诛在京都街头

(户田极子岩仓具视之女)

且比德川幕府时期,被迫打开国门时,开得更大,更主动。

这就是明治维新。

佐久间象山或许可以瞑目了。

他的理念,正在被践行。

他被誉为日本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明治4年(1871)1月13日,因反对开国,杀害佐久间象山的河上彦斋被处死。

曾经的攘夷英雄,在新的时代里,被祭了旗。

不过,他也值得了。

毕竟,日本电影电视里著名的绯村剑心,就是以他为原形塑造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