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感情生活于普通人而言,是相互依靠,不可或缺。如同鱼儿离不开水,花草少不了阳光。于吕碧城而言,就像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她是红花,有了绿叶的陪衬只会更显更艳丽,即使没有,却依然娇艳欲滴。但她的一生,却像极了落红之于春泥。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她的这片落红给春泥大地的养料,足够让无数片落红受其影响,为大地续以无限生机,得到了传承与繁衍。她一生未嫁,不遗憾,也不惋惜,而是带着满足与坦然在完成自己使命的那一刻,长久沉浮于南中国海,风卷着浪,她便随着大风飘散,海浪翻滚,于海天之间长眠。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1895年,年仅12岁的吕碧城凭借自己的胆识稳住了这个即将摇摇欲坠的家。起因是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病逝,母亲回娘家处理祖产。族人知道她们家道中落,为了霸占她们的家产,就请了土匪,将她母亲劫持了。她的两个姐姐泪流满面,不知如何是好。倒是吕碧城,安抚好姐姐后,便开始想方设法。

因母亲是妾室,在家中并不好过,请求家里的人恐怕行不通。于是吕碧城便找寻父亲生前的同事,朋友和门生,以写信的方式向他们求助。她知道父亲的为人,而他们中又得到过父亲的帮助,她觉得,看着这份情面,这些人也会帮助她。果不其然,不仅母亲被救回,祖产的事也得到圆满解决。

看似皆大欢喜,却也断送了一段姻缘。在吕碧城9岁时,父亲便为她与汪家定下婚约,如今汪家却主动上门退婚。理由是女子应该温文尔雅,俯首帖耳,才能出嫁从夫。夫家认为吕碧城少不更事,性格也颇为强硬,将来登门,怎会心甘情愿地过相夫教子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次退婚,吕碧城鲜明的个性逐步显露,对婚姻的心态也开始慢慢地改变。

吕碧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编辑,自小便有卓越的天赋和才华。她能成为《大公报》的女编辑,与总经理英敛之的赏识有很大关系。英敛之对吕碧城颇为照顾,不仅介绍她与多位名士结识,还为她刊印了《吕氏三姊妹集》,书中对她的赞扬更是直言不讳。然而英敛之与吕碧城的交往,会日久生情,也会心生嫌隙而有后痕。

英敛之对吕碧城的装扮本就不满,更是在《大公报》中旁敲侧击地指出吕碧城衣着妖艳且招摇。吕碧城与众不同,追求新潮;英敛之则是墨守成规,固执己见。英敛之是满清贵族,坚持改良,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吕碧城却忠于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二人的思想大相径庭,后来即便有来往,也早已不同往日。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喜好诗词歌赋,对名声大噪的吕碧城早就心生爱慕,在吕碧城任职新华宫期间,二人时常参加诗词酒会,与名士们杯酒言欢,不亦乐乎。待时机成熟,袁克文便向吕碧城表白,吕碧城笑而不答。当袁克文再三表示时,吕碧城便明确表示自己是独身主义者,并无结婚的打算。在吕碧城看来,袁克文虽有文采,却放浪不羁,并已有妻室,于她并不合适。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吕碧城是个独立,有思想,有主见的新兴女性,她并不用依附男人而存在。在婚姻上,追求她的名流才子不在少数,不是不合适,就是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她心中也有仰慕者,崇敬者,不是已有家室,就是年岁差距大。婚姻于她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将她捆绑,她鲜明的个性,使她骨子里就充斥着对旧社会反抗与斗争的热情,她尽其力,行其责。

女权运动便是她倡导的,她主动反对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思想,攻击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她提出“君之愚弱其民,即以自弱其国也。男之愚弱其女,即以自弱其家也。”''殊不知女权之兴,归宿爱国,非释放于礼法之范围,实欲释放其幽囚束缚之虐奴。”她用笔杆子点明女子之于家,之于国的重要,在社会掀起一阵妇女运动的热潮。

建设女学便是女权运动的衍生,除了给社会以女权思想上的冲击,吕碧城以理论付诸行动。在社会名士的支持与帮助下,诞生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女子公立学校——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掌管的男权主义。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1912年,吕碧城出任袁世凯秘书,知晓他野心勃勃意欲复辟,身处其中,好比笼中之鸟,瓮中之鳖。于是不辞而别,弃政从商。几年下来,生意取得了巨大成就。她拥有的是那个时代的女子难以得到的,有才,有名,有财。那颗年轻而又好动的心也被时光渐渐抚平,她漫游欧洲,只身留恋于街头小巷,领略不一样的异国风情。她俯观巴黎嘉年华会的歌舞升平,观赏好莱坞明星的别墅,被罗马轻浮的男子搭讪,也逃窜于动荡中的维也纳……她将自己的经历以诗词方式写成游记,流传于世。

12岁救母遭退婚,她一生未嫁为女权奔波,61岁历经风雨裸捐离世

游历期间,她参与了世界动物保护,并从此断荤。彼时的她已经47岁,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的风风雨雨,独自面对,独自承受。纷纷攘攘的世俗,都敌不过一颗孤寂的心,唯有青灯常伴古佛。

1943年1月24日,61岁的吕碧城逝世。她将全部财产捐献,留下了绝命诗,“护花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至此回。”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是非成败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她孤身一人,了无牵无挂,拥有爱情或许会锦上添花,既然没有也不必强求。她一生的追求与信仰是无可替代的,是她精神的粮食,于她是不可言喻的满足,于后人是不可磨灭的影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