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讨碗饭吃,到共和国开国将军,这一历程的艰辛谁人能知?

从讨碗饭吃,到共和国开国将军,这一历程的艰辛谁人能知?

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没有战争年代的背井离乡,没有硝烟烽火的生死离别。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现在能有和平生活的作出牺牲的革命前辈!

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人民根本无法安居乐业,所以在当时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热潮在全国各地兴起。特别在一些贫困的农村,很多苦于生计的青年人,都会加入革命的队伍。这些贫困人家的子弟在加入革命队伍的当初,并没有崇高的理想,很多的人有时都是为了有一口饱饭,说到底就是生存权的问题。

从讨碗饭吃,到共和国开国将军,这一历程的艰辛谁人能知?

开国少将齐钉根,当年就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才参加红军的。

齐钉根是江西进贤县人,家境贫困,常常会有吃不饱饭的情况发生,从小生活艰难,饥一顿饱一顿,还被人欺辱。1930年,红军到了他的家乡,14岁的齐钉根实在是不能忍受饥寒交迫的日子,他就报名要求参加红军。负责招收红军的领导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红军?

齐钉根是个实在的孩子,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讨碗饭吃!

这是多么朴素的回答,想当年有多少参加红军的战士们,何尝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才参加革命的?

穷则思变,没有错!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谁敢说他是错的?

负责招兵的首长就答应了齐钉根的请求,让他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后的齐钉根,先是分配到红一方面军第二师五团当战士,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战斗,他作战勇猛顽强,应该说他为了吃这碗饭也是拚了老命的。

由于他打仗勇猛,先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到达陕北后,他又参加了曲子镇、直罗镇战斗。在曲子镇战斗中,曾率一个排深入敌阵俘虏了敌骑兵旅旅长。

从讨碗饭吃,到共和国开国将军,这一历程的艰辛谁人能知?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后升任685团营长。1938年9月随部队东进到冀鲁边后,参加了创建和巩固鲁西根据地的斗争。从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八路军115师副团长、团长,率部转战冀鲁豫边。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一旅副旅长、中原野战军副第一旅副旅长、第十六军四十六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突破长江天堑,而后攻占衢州、江山,截断浙赣线。后来他又向大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解放贵阳、成都后,任贵州铜仁军分区司令员。

建国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率部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就这么一个为了“讨碗饭吃!”的战士,到后来却成长为一个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这其中的艰辛。并不是我这么一篇小小的短文能够完全叙述完成的。

从讨碗饭吃,到共和国开国将军,这一历程的艰辛谁人能知?

最后引用他妻子陈语的回忆:“齐钉根在战争年代曾负重伤8次,轻伤难以计数。他头顶正中有一条槽形疤沟,深1厘米,长20厘米,这是长征过草地时被敌弹击中留下的。脸上鼻梁和左腮之间有四个弹洞,成一横线排列,也是过草地时留下的,一颗子弹由左腮一侧进,另一侧出,继由鼻子左边进,右边出,因而有四个弹洞。齐钉根胸部有贯穿伤,子弹竟由前胸、后胸两根肋骨缝中飞出,枪眼距心脏仅1厘米。”

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向英勇的共和国开国将士们致敬!

继续阅读